曹操與劉備二人,誰的大局觀更勝一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與劉備二人,誰的大局觀更勝一籌?

曹操,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三國網小編一起看看吧。

說起三國,就不得不提到曹操、劉備和孫策,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孫策而不是孫權呢?因為東吳政權的真正建立者,其實是孫策;其實曾無數次地想過,如果孫策沒有被刺殺,那三國的世界該有多豐富多彩,畢竟孫權雖然也很優秀,但終究還是遠遠無法和孫策相比;可惜,這終究只是一種猜想而已,所以孫權就不多討論了。

一個人的成就有多高,就要看心胸有多寬廣,眼界有多寬廣,說白了就是看一個人的大局觀;那三國時期,誰最具有大局觀呢?可能有人會說是諸葛亮,也可能有人說荀彧,乃至於說魯肅的也有;其實不然,這些謀士參謀的大局觀,更多的是一種戰略思想,與這裡要說的大局觀不是一回事,因為這裡所說的大局觀,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角度而言的大局觀。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說的不就是劉備劉皇叔麼,沒錯,因為劉備給人的感覺就是寬厚仁義,他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因此受到了當時海內外名士的尊敬,甚至陶謙、劉表等諸侯還欲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但真的是這樣嗎?劉備仁德不假,但並不代表劉備的大局觀就很強。

其實劉備有時候還蠻意氣用事的,就比如關羽兵敗襄樊被東吳所殺後,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丟失,劉備的悲憤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作為一位主公,就算與關羽感情再深厚,就算荊州之地再重要,但他也要權衡得失,計算勝率,而且還要考慮發動戰爭後結果;很可惜,劉備似乎都沒有考慮,還是要諸葛亮來收拾「爛攤子」。

那三國時期,誰的大局觀最強呢?說來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三國時期大局觀最強的,偏偏是被後世稱為奸雄、逆賊的曹操;曹操的形象,或許是三國時期最不友好的之一(幾乎與董卓、呂布並列),他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進攻徐州時所行的屠城之舉,是他為了勝利不擇手段,是因為他的奸詐狡猾,是因為他的心機深沉、喜怒無常。

但這一切,其實與曹操的大局觀並不衝突,他懂得隱忍,比如在宛城之戰時,他被張繡偷襲,損失大將典韋和長子曹昂,但後來他為了盡快完成大一統,選擇接納了張繡的投降,典韋被殺、被寄予厚望的長子被殺,這仇恨可比關羽被殺要大得多了,但曹操能隱忍下來,僅此一件,就可見曹操的大局觀要比劉備強得太多了。

而且曹操一生還有很多值得稱讚的事,比如他為了正軍令,在自己的馬踐踏了農田後,割發代斬刑,可能現在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曹操太虛偽了,不就割了頭髮麼;其實不然,在當時,尤其是對上層,割發比斷首更讓人難以接受,因為他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割發,在當時算是很重的一門刑罰了。

而且,曹操在當時,算是真正為國為民的一位諸侯,他統治時期,積極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民、實行「租調製」,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生產和社會穩定。為何曹操實力遠勝與劉備和孫權?不僅是因為地盤大、人口多,更是因為他所推行的種種積極政策,使得曹魏國力恢復很快。

而且曹魏雖然地盤大,但危險也大;比如東吳,其實沒有什麼強大的敵人,而蜀漢也沒有什麼強敵,但曹操不一樣,他的北方就是茫茫草原,那裡盤踞了很多強大的遊牧民族,雖然匈奴沒落了,但新興的烏桓和鮮卑卻是強勢崛起,只要中原顯露出頹勢,那北方的鐵蹄必定如同漢初那般,輕鬆扣關而入,大肆劫掠。

為了穩定北部邊疆,曹操不僅派大量兵馬鎮守邊疆,更是不顧群臣反對,發動了看似毫無意義而又困難重重的北征,最終在白狼山之戰中擊潰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俘虜二十餘萬人,讓很有希望稱霸草原的烏桓就此沒落;而在遠處觀望佔據的鮮卑首領軻比能也被曹魏的驍勇嚇破了膽,堅定了恭順曹魏的念頭;而匈奴更是不必多說,被曹操的分化政策整垮。

所以說,三國時期的北疆,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安定和平的一段時期,這全是曹操的功勞,可惜歷史上卻沒有什麼人來稱讚。除此之外,曹操對西域也是極為看重,在東漢末年時,西域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已經是若即若離,曹操有感於此,便派兒子曹彰帶領曾經西涼的人馬平定西域,使得西域始終沒有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

如此大局觀,縱觀古代,鮮有人及,如果不是因為身處的時代實在太過特殊,誕生了太多的頂級人才和梟雄,曹操一統天下基本上是沒什麼懸念的;雖然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也始終沒有代漢自立,就算是後來漢天子存在的意義可有可無之時也是如此,而且為了保證他的後代不會對漢王室斬草除根,甚至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劉協;如此大局觀,劉備真的是遠遠不及,孫權就更不必說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