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曹丕稱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曹操,一代梟雄。三國時期,他事實的掌控了我國北方地區。他所建立的曹魏政權,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政權。曹操本是漢臣,但野心十足,以當朝天子為籌碼,脅迫住了北方各大諸侯,此後大敗袁紹,一舉平定了北方的戰亂。隨後揮師南下,企圖一統天下,雖然失敗了,但也可以見到曹操雄心之大。
可就是這麼一位大梟雄,卻一輩子沒有稱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曹操在發動赤壁戰爭之前,實力就已經足夠他稱帝,但他沒有。而是當上了漢朝的丞相,我們都知道,古往今來,丞相就是僅次於皇帝的職位,擁有掌管百官的權力,不過曹操這個丞相當的,比歷史上任何一位丞相權力都還要大,甚至可以直接說,他就是一個沒有稱帝的皇帝,皇權都在他的手裡,所缺的僅僅是一個名號而已。
其實,在襄樊之戰後,曹操手下的大臣就認為他可以廢掉漢獻帝劉協,自己為皇帝了,但被曹操給否決了,後來也時刻有臣子進言,希望他能夠稱帝,但不管手下的人如何費口舌,曹操都堅持己見,堅決不稱帝!一直到公元220年,他因為頭疾而離世,都是以丞相的身份,而不是魏王的身份死去的。
所以三國鼎立時期的到來,實際上是是曹操死後的事情了。他死後不久,兒子曹丕就廢掉了漢獻帝劉協,自個登上了曹操一輩子都不敢登上的皇位,並且改"漢"為"魏",真正意義上的魏國建立了。
那麼,身為曹操的兒子,為何曹丕就能夠輕易稱帝,而曹操始終不敢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我們知道,曹操原本就是漢臣,他的前半生,是為漢朝做事的,包括他脅迫天子,號令諸侯之時,就已經被天下人罵為漢賊了,或許大家不會認為這有什麼,但在古代,古人是非常重視名聲的,一旦曹操稱帝,這個"漢賊"的名號就甩不掉了。但他的兒子曹丕不一樣,在他少年時代的時候,曹操就已經是北方最大的諸侯了,而漢室衰微,在他看來,取代漢朝時順水推舟的事情,並沒有什麼不妥。
除開名聲的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古代的忠君之道。曹操不僅僅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還是一名大文人,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三綱五常"的教育思想,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就已經深深刻在了他的心中,儘管他對於皇位他是措手可得的,但他也不會允許自己這樣做。
除了主觀因素外,還有客觀的因素,要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一躍成為北方士族中最為顯赫的家族,是離不開他那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如果他稱帝了,那麼剛剛穩定下來的北方局勢,很有可能就因此出現裂隙。儘管那些諸侯們都不敢當面說曹操是脅迫了皇帝來掌控皇權的,但在他們心裡,其實都是明白的。至於南方的死對頭劉備和孫權就更不用說了,劉備起兵的口號就是"興復漢室",打的更是"誅曹賊"的口號,如果曹操稱帝,劉備。孫權等人就更容易奪得人心了。在一場戰爭中,人心多麼的重要,想必不用筆者多言了。
可能有讀者會問,那麼曹丕怎麼就敢直接稱帝呢?難道他稱帝的時候就不是曹家篡漢了嗎?不過,曹丕稱帝的時候,整個北方已經不是當年剛剛平定下來的局面了,十分的穩定,連北方民眾都認為北方屬於曹家了,所以說,曹丕稱帝,是順應民心,他完全不需要顧及這些東西。
由此可見,主觀因素加上客觀因素,使得曹操不敢稱帝,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其實還是想當皇帝的。從他推脫臣子們讓他稱帝時,所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當年襄陽的危機解除後,下臣們都紛紛建議曹操稱帝,他卻說了11個字予以回應,那就是"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意思很明確了,我之所以不稱帝不是因為我不想,而是各方面的原因促使我無法稱帝,如果能夠稱帝的話,我願意成為向周文王那樣的明君。
至於曹丕,作為曹操的兒子完美的繼承了他做事嚴謹,霸道的性格,甚至更甚。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同時追封了自己的父親曹操為先皇,也算是許了曹操想稱帝卻又不敢、不能稱帝的願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