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隆中對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提到《隆中對》,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如果蜀漢不失荊州,按照《隆中對》的方向走,一定會成功,其實我們仔細研究《隆中對》就會發現事實不是那個樣子。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隆中對》發表時劉備的處境,當時的劉備連塊根據地都沒,也是四十多歲的人了,奮鬥了十幾年,啥也沒有,他當時想要的根本不是什麼統一天下,他也不過是想當諸侯而已。劉備從小喜歡聲色犬馬,這樣的人你指望他成事?有人會說他祖先劉邦不也這樣,不一樣,劉邦好歹是個亭長,有穩定的工作,劉備是啥都沒有,還追求享受。而且也沒幾個人看好他,他還不如呂布,人家好歹還有徐州。
也就是說劉備找諸葛亮時,諸葛亮說啥劉備根本不在乎,他其實對於後面的統一天下根本不感興趣,他要的就是有一塊地盤,以後的事再說。而且諸葛亮跟了劉備以後可沒有馬上受到重用,相反被冷落了很久,這也說明諸葛亮的方案並沒有讓劉備滿意,或者說劉備活著的時候,這二人的關係並沒有演義中那麼好。
人們經常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相提並論,兩者都是想讓天下鼎足而立,自己的主子成為一足。不過這裡有個問題,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方向不一樣,劉備的最終目標還是匡扶漢室的,也就是要做天下共主,這可以是皇帝,也可以是取代曹操。而孫權的目標就是保境安民,這是他哥死的時候給他的既定方針。魯肅本人也是這樣的態度,終魯肅一生,他都不主張和劉備集團開戰,也就說明,他認可的孫氏集團就是割據諸侯不能當天下共主。
我們要看一下當時的時代大背景,就知道為甚孫氏集團沒有爭霸天下的心。因為他們家出身最差,劉備雖然是織席販履之輩,可人家和皇帝一個姓,河北地界上的中山靖王當年又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你很難說人家是皇室沒關係。曹操的曹是來自於宦官曹騰,可人家是開國相國曹參的後人,曹操的本家夏侯氏是開國功臣夏侯嬰的後世,別小看這位劉邦的司機,要不是他,漢惠帝劉盈早死了,呂後也幹不了政,漢初歷史就該改寫了,所以人家曹操雖然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可比大多數人強。
而孫堅是靠軍功起家的,也就是屬於寒門子弟了,雖說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可他們家在東漢可不是高門大戶。其實兩漢流行讖緯,也就是天命預言,本來孫堅都獲得玉璽了,可以好好炒作一番,可惜的是他當時實力太弱,把這給抵押出去了,借了兵佔領了江東。孫堅和孫策時期,江東還是在開疆擴土的,可孫策一死,政策變了。孫策臨終對自己和孫權進行了評價,「衝鋒陷陣,爭霸天下,你不如我;舉賢任能,保住江東,我不如你。」從這時開始,孫權就變成了保境安民之主了。不過從孫權一生的經歷看也確實如此。
有人會說孫權不是奪得了荊州,可我們同時要看到的是,蜀漢政權如果不是劉備戰略失誤,是能收服荊州的,也就是說孫權很難守住這塊土地,至於曹魏為什麼沒進攻荊州,因為曹魏的想法是佔領巴蜀順江而下滅吳。也就是荊州在孫權手裡不是他能力強,而是對手有自己的想法。至於交州,那是士燮貢獻的,也不是他打下來的,而且當時的兩廣除了地盤大,基本沒什麼用。孫權幾次都想拿下合肥,結果差點成了刀下亡魂。孫權在稱帝后,除了公孫淵事件外,基本都是保境安民了,很少進攻。所以,三分天下在孫權這裡能成立,因為這符合他的利益。而劉備其實不合適。
諸葛亮讓劉備做的就是佔領荊益二州,然後伺機而動,這中間一定要和孫權搞好關係。其實這個問題就很大了。荊州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很好,而且它的兩個方向對於曹和孫都是威脅。所以這是四戰之地,很難有所突破。就跟戰國時代的韓國一樣,地理位置好,可是它最不可能完成統一。而且荊州如果在劉備手裡,這和孫權的合作就很難了,因為你那是上游,你順水而下把我滅了,我還和你合作,我哪天死的都不知道。他們的關係就相當於國公第一次合作時一樣,共同面對一個敵人的時候可以,一旦沒有共同敵人了或者共同敵人威脅不到自身了,那這兩位盟友就該內戰了。
而且諸葛亮的計謀太理想化了,你家主公出兵,老百姓就喜大普奔了,這也太能想了,如果真是那樣,你之後北伐,也沒見幾個城人家百姓主動獻城的。其實諸葛亮說這話,就是拍馬屁,在百姓眼裡有什麼正義不正義,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就是好的統治者,他們就擁護。而且主次都有問題,荊州是主力,進攻宛洛,劉備成側翼了。你的意思是讓劉備從後面包抄,可領著荊州軍那位呢,大家可千萬不要把這個人理解為關羽。這個人在諸葛亮規劃的時候應該是他自己,也就是他領著主力打,劉備策應他,這裡的問題是如果諸葛亮領著荊州軍成功打下了南陽和洛陽,那劉備還能穩坐帝位嗎。換句話說那時候漢獻帝劉協如果沒死,這曹操丞相的位置是給劉備還是諸葛亮啊。
而且我們還要考慮的是兵種的優勢,荊州軍是水軍為主的,不擅長攻城,這也是關羽後來發動襄樊之戰都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了,也沒拿下樊城的一個原因。而益州多山地,士兵更擅長的是守城,而且劉備人少,只適合偷襲。像後期諸葛亮那樣,等人家有防備的再去打,那簡直是揚短避長了,不熟才怪。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孫權的態度,你進攻曹魏是和他沒關係,可他要往後想啊,你把曹魏打下來了,下一步呢,不就是掃滅東吳。孫權還能稱孤道寡嗎,頂多一個州牧而已,或入朝為三公,看王司徒就知道這時候中央官員很難有實權。所以劉備集團進展越順利,孫權越著急,他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一定要有動作,一旦孫權破壞聯盟,那麼《隆中對》也就不能實施了,劉備集團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他們人少,糧道也不通暢。
東漢末到三國出現了多次以少勝多,劉備有沒有可能創造神話,可能性不大。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之戰全都是約戰,而且贏的一方都是主場,劉備如果進攻曹操,那就是客場作戰,要速戰速決,可是對方不會給你機會,劉備集團的最大問題一個人少,一個糧道不暢,諸葛亮六出祁山為啥寸功未立,敵人只要拖住他,他就無計可施了。所以劉備想以少勝多不太可能。
如果《隆中對》有問題,那麼劉備應該怎麼辦。調整策略,地跨荊益沒錯,下一步應該是北取涼州,獲得極具騎兵優勢的涼州軍,南占交州,交州當時是人少,但可以對孫權形成包圍,下一步休養生息,然後一鼓作氣滅了東吳,和曹魏南北對峙,再尋找機會北伐,這樣後顧之憂就少多了。
諸葛亮的優點是穩,缺點是太穩,在那個年代,他的方案根本很難實施,敵人給你的時間不多的。而且要考慮民心的,蜀漢內部很混亂,集團太多,矛盾重重,要想統一天下需要做的太多,如果劉備能多活幾年,也許局勢會發生改變。而且要懂得取捨,荊州失了可以再得,不過要看方法,而且驕兵必敗,官渡、赤壁、猇亭這三大戰役,失敗的一方都有驕傲自滿的因素。
諸葛亮待價而沽,他提出的方案,看似很好,可惜啊,真的是太理想化了。就說他說的喜大普奔的景象,要到一千多年後李自成喊出不納糧的口號後才會出現,要不是老百姓誰理你。而且他的規劃就是盟友不背叛,那就不是中國人了,中國那個結盟的能長久,就別說這種結盟了,就是明星組合能存在多久。對方都是弱雞,你勢如破竹,就跟打遊戲,你進攻的時候對方國家一個活人都沒,全是npc,這種情況在早上五點左右能實現,可古代有這條件?
毛爺爺當年也評價了《隆中對》,他指出兩地相隔千里,還分兵,必敗,領導看問題就是透徹。其實諸葛亮也知道有問題,他自己後期也在調整,他知道要想和孫權搞好關係,就不能要荊州,他把目標放到了涼州,可惜的是蜀漢防馬超過甚,這位威震西涼的天人將軍,不到五十就鬱悶死了,否則打下涼州應該不成問題。歷史給了人們太多機會,可惜人們往往讓他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