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後來都成了劉禪的皇后,兩個兒子,大的叫張苞,小的叫張紹。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突出了張苞,卻很少提到張紹。
三國演義裡面,張苞給人的印象是個少年英雄。白袍銀鎧,武藝高強,箭無虛發。劉備出兵伐吳,與關興同為先鋒,屢建大功。以後諸葛亮北伐中原,張苞關興同為得力將領。在三出祁山之役,追趕郭淮、孫禮,連人帶馬,跌入澗內,跌破了頭傷重而死。諸葛亮為此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以至此得病臥床不起。被迫中斷北伐回成都養病。羅貫中還托後人詩歎曰:「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但在正史裡,對張苞的記載只有「長子苞,早夭。」寥寥五個字。張飛死後,由次子紹嗣,張苞在張飛遇害以前已經不在人世。張苞關興的故事,大抵是說書人覺得張飛他們死得可惜不值所編的一條尾巴,張苞關興手刃仇人,替父報仇,聽眾也就心理得到平衡。
張紹後來官至侍中、尚書僕射,是蜀漢的重臣。當然,姐妹都是皇后,身為國舅,官是不能當小的了。漢代外戚、宦官把持權政,為禍不淺。劉禪身邊有宦官作惡,卻沒有外戚干政的紀錄,張紹這個人看來人還老實。只是張飛一代蜀漢著名將領,兒子卻絲毫沒有武將的影子。諸葛亮六出祁山,張紹可能年紀還小,但以後姜維九伐中原,陣中也沒有張紹。
到後來,鄧艾偷渡陰平,打到劉禪的家門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領一幫太子黨出兵抵抗。張紹還是沒有出馬。
諸葛瞻兵敗綿竹,自刎殉國。同時戰死的,有趙雲的兒子趙廣,黃權的兒子黃崇,李恢的侄兒李球,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張苞的兒子張遵等人。
張紹在蜀漢亡國擔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劉禪派了張紹連同譙周、鄧良作為代表團,到雒縣魏營中向鄧艾投降。
三國演義寫道:張紹等至,艾令人迎入。三人拜伏於階下,呈上降款玉璽。艾拆降書視之,大喜,受下玉璽,重待張紹、等。艾作回書,付三人繼回成都,以安人心。三人拜辭鄧艾,逕還成都,入見後主,呈上回書,細言鄧艾相待之善。
真不曉得張紹那個時候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想過老爸張飛和侄兒張遵?
張紹後來跟劉禪到了洛陽,被曹魏封為列侯,繼續其養尊處優的生活。
過去有過這麼一句話:父是英雄兒好漢。蜀漢政權的高幹子弟們,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證實了這話不現實。反而,人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倒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張飛的後代張紹為何被歷史忽略?
張紹,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蜀漢巴西太守、車騎將軍、司隸校尉、西鄉桓侯張飛次子,官至侍中、尚書僕射。張飛作為蜀漢著名將領,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卻未能善終。正是因為他顯赫的功績和悲慘的結局使他成為世人和學者們關注的重要三國人物,而張飛的後人及事跡也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但是關於張飛次子張紹降魏之事,陳壽的《三國誌》(包括《裴松之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均沒有明確記載或提及,學者們也未曾著文論述,或許該問題早已有人發現,只是因為問題太小而不值得論述。本文作者認為有必要將此問題闡明並公佈於眾。本文通過分析認為,張飛次子張紹於蜀漢滅亡後隨後主劉禪投降了曹魏。陳壽之所沒有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是顧及張飛的聲譽,是為尊者諱。
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張飛的妻室及子女狀況:張飛於建安五年(200年)娶妻夏侯氏[《三國誌·卷九·魏書九·夏侯淵傳》(簡記為《魏書九·夏侯淵傳》)裴注引《魏略》],生有二女:長女為後主敬哀皇后,次女在敬哀皇后死後又被立為皇后。(《蜀書四·後主妃子傳》)張飛還有兩個兒子(是否也是夏侯氏所生待考):「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蜀書六·張飛傳》)這裡只記載了張飛之孫張遵戰死綿竹之事,對於張飛次子張紹在亡國之際的情況沒有說明。而同書《後主傳》中記載:蜀漢炎興元年(363年)冬,後主(劉禪)用光祿大夫譙周之策,遣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等「繼璽綬奉箋詣(鄧)艾降」,魏鹹熙元年(264年)三月,「後主舉家東遷洛陽。丁亥,封安樂縣公」 ,「於是尚書令樊建、殿中督張通、侍中張紹亦封侯」。(《華陽國志·卷七·劉後主志》,參見《蜀書三·後主傳》)這裡雖未明言張紹與張飛的關係,但可以推斷他就是張飛的兒子。
根據如下:第一、《蜀書·張飛傳》中記載張紹官侍中、尚書僕射,與同書《後主傳》、《華陽國志·劉後主志》等書記載的侍中張紹是相符合的;第二、張紹是後主劉禪的妻兄(弟),也可以說是國舅。史載「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長女」,「後主張皇后,前後敬哀之妹也」,「鹹熙元年,隨後主遷於洛陽」。(《蜀書四·後主妃子傳》)張紹的兩個姐姐(妹妹)都是劉禪的皇后,所以張紹是劉禪的親信之人,完全具有出使的資格;第三、張紹是曹魏夏侯氏的外甥,裴松之在《三國誌·魏書·夏侯淵傳》中引用《魏略》說:「初,建安五年(200年),時霸(夏侯淵之子)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這種關係又使得張紹具有出使請降的有利條件。正是由於張紹和蜀漢皇族以及曹魏夏侯氏的特殊關係,劉禪才將其列為向曹魏請降的最佳人選之一;第四、從與張紹一同奉敕請降的駙馬都尉鄧良的身世也可以證明陳壽的回護筆法。據《蜀書·鄧芝傳》載:「(鄧)芝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這裡陳壽也沒有指出鄧良曾官駙馬都尉,給人的感覺似乎這個鄧良與《蜀書·後主傳》所載的鄧良是兩個人。其實陳壽此舉的目的同樣也是為尊者諱,因為鄧良之父鄧芝是蜀漢後期的著著名將領領,同張飛一樣亦官車騎將軍,封陽武亭侯。
綜上,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奉命向魏將鄧艾請降的侍中張紹就是張飛的次子,蜀後主劉禪的妻兄(弟)。魏鹹熙元年(264年)張紹又隨同後主、後主張皇后遷到魏都洛陽,並被封為列侯,以後事跡不明。
那麼,陳壽為什麼不在《張飛傳》或《後主傳》中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或身世呢?而且後來為《三國誌》做注的裴松之也沒有指出這一問題。陳壽在張飛傳中不明言張紹降曹並不是他的疏忽,而是意有所屬,別有用心,其目的是為尊者諱。因為陳壽原是蜀國人,曾官「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華陽國志·卷一一·後賢志》,參見《晉書·卷八十二·陳壽傳》)而張飛是蜀漢著名將領,卻為部下所害,張飛之孫張遵(張紹之侄)在與魏軍作戰時戰死。張飛一家可謂滿門忠烈,而張紹的投降在崇尚名節的古人看來是對先人人格的玷污,是有損祖先名譽的,鑒於此,陳壽採用了回護手法,將張紹的事跡分別記載在《三國誌》的《張飛傳》和《後主傳》等不同篇目中,這樣做既顧及了尊者的顏面又基本做到了如實記載,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