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孫權堪稱一代雄主,晚年卻鑄成大錯,致命失誤毀掉東吳,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三國時期,坐擁江南地區的孫權也是一代雄主,曹操曾對他有過很高的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知人善任,孫權知人善任,善於利用時機,最終建立東吳政權,與魏、蜀兩國三分天下。但到了孫權晚年,他卻鑄成大錯,一個致命的錯誤,親手將東吳王朝毀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封建社會,儲君即太子,是一個政權的根本,人們稱之為國本,太子不定,國本不穩。因此立儲不僅是皇帝的家事,更是關乎王朝興衰的頭等大事。孫權晚年性情大變,犯了不少錯誤,但在立儲問題上的失誤最致命,因為這直接導致孫吳政權走向衰亡。
孫權共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但沒有一位是嫡子。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孫權稱吳王時,就封長子孫登為世子,並為他迎娶周瑜之女為妻。229年,孫權稱帝,孫登被冊封為皇太子。孫權對孫登非常重視,找了一幫名人賢士去東宮輔佐太子,「東宮號為多士」。
按理說孫登是孫權最理想的繼承人,但在241年孫登病死,年僅33歲。孫權聞訊後,非常悲痛,但是王朝不能沒有繼承人,於是他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次子孫慮早亡)。孫權的這次立儲引發了嚴重的問題。「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孫和雖然是太子,但魯王孫霸的地位也很高,雙方產生了矛盾。
朝中大臣也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太子孫和,另一派支持魯王孫霸,雙方圍繞著儲君之位,展開了一場持續數年的鬥爭。這場風波的始作俑者就是孫權,他雖然立孫和為太子,但對魯王孫霸「寵愛崇特,與和無殊」。250年,孫權做出決定,廢掉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同時將支持太子、魯王的朝臣進行殘酷處置,甚至處死不少大臣。
其中丞相陸遜也因支持太子孫和,而遭到孫權的譴責,最後憂懼而死。應該說這場儲位之爭,嚴重削弱了東吳政權的力量。此時孫權已經年近七旬,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留給他選擇的餘地也不多了,長子孫登、次子孫慮病死,三子孫和被廢,四子孫霸賜死,只剩下三個兒子可以選擇。
250年11月,孫權決定立第七子孫亮位太子,消息傳出後,國內人心惶惶,因為孫亮此時只有八歲。亂世之中,國賴長君,孫權為何捨棄年長的孫奮、孫休而立孫亮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孫權老來得子,對幼子孫亮十分疼愛,他才做出「廢長立幼」的決定。這個決策將東吳政權推入深淵。
252年,孫權病死,幼子孫亮即位。之後東吳統治集團內部,不斷發生政變,嚴重削弱了東吳的力量。長子孫登死後,孫權晚年在立儲問題上不斷犯錯,最終埋下各種隱患,引發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導致東吳政權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