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投降曹操後為什麼又起了反心?張繡的結局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發生在曹操進攻張繡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典韋、張繡、賈詡和胡車兒。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劉備被呂布趕出徐州後,來到許昌投靠曹操。謀士參謀荀彧建議曹操除掉劉備,但遭到郭嘉的反對。郭嘉認為,一旦除掉劉備,曹操將背負害賢的惡名,對爭取天下智謀之士加盟曹操陣營不利。最終,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任命劉備為豫州牧,並撥給劉備三千兵馬到豫州上任。
沒過多久,曹操得知張繡暗中與劉表勾結,屯兵宛城,企圖向許昌發動進攻。曹操大怒,立即率十五萬兵馬徵召張繡。得知曹操親自率兵前來,張繡的謀士參謀賈詡認為曹操兵強馬壯,張繡不是對手,建議張繡向曹操投降。次日,賈詡便與張繡一起來到曹操軍營投降。
過了數日,曹操因與張繡的嬸娘有染,引發張繡的憤怒,與賈詡一起密謀除掉曹操。按照賈詡提出的計策,張繡借口軍中逃往將士增多,請求將自己的軍中駐紮在曹操的中軍附近。曹操不明真相,滿口應允。為了保證叛亂計劃的順利實施,張繡又命偏將胡車兒與典韋飲酒,將其灌醉,以便消除來自典韋的威脅。
張繡與賈詡的計策果然成功。當晚,曹操營寨突然火起。被胡車兒灌醉的典韋在慌亂中也找不到自己的兵器——雙戟。此時,叛軍蜂擁而至,殺向曹操居住的營寨。典韋拚死擋住寨門,與叛軍搏鬥,重傷而亡。曹操在逃跑途中陷入困境。長子曹昂將自己的戰馬給曹操,自己步行逃跑,被叛軍所殺。最終,夏侯惇和於禁等將領陸續趕到,令曹操轉危為安。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曹操與張繡之間的較量,在歷史上確有發生,也被稱為「淯水之戰」。不過,事情的起因並非是張繡與劉表勾結,企圖進攻許昌,而是曹操為了保證許昌的安全主動向張繡發動的進攻。此戰的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曹操為什麼要主動進攻張繡呢?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張繡這支割據勢力背後的支持者是荊州牧劉表。劉表與袁紹屬於同一陣營,與曹操關係緊張。曹操若想與袁紹展開戰略決戰、統一北方地區,就必須解決張繡這個後顧之憂,否則將面臨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其次,張繡所盤踞的淯水地區,距離曹操的大本營許昌很近,對許昌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因此,曹操下定決心在與袁紹決戰前先拔掉張繡這顆釘子。
不過,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當他親自率軍對陣張繡時,張繡的謀士參謀賈詡便說服了張繡,令張繡不戰而降,來自張繡的威脅就這樣突然煙消雲散。曹操得意忘形,既沒有將張繡前往自己的地盤加以監視和控制,也沒有就地對張繡所部進行整編,而是做了兩件糊塗事。
首先,曹操看上了張濟的嬸娘並與之有染,此舉令張繡非常不滿;其次,曹操又打起了拉攏張濟心腹胡車兒的念頭。《三國誌張繡傳》注引《傅子》載:「繡有所親胡車兒,勇冠其軍。太祖愛其驍健,手以金與之。」此舉又令張繡懷疑曹操是想借刀殺人除掉自己。
兩個事件同時發生,令張繡覺得曹操並非真心招降自己,而是想藉機將自己除掉。因此,張繡與謀士參謀賈詡密謀,打算起兵與曹操對抗。而曹操得知張繡再生反意後,也「密有殺繡之計」。事態變得逐漸惡化。
此時,謀士參謀賈詡為張繡出了一個計策,導致了典韋及曹昂的被殺。《三國誌張繡傳》注引《吳書》載:「(張繡)乞徙軍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繡乃嚴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備,故敗。」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胡車兒盜取典韋雙戟的故事情節,並非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據《三國誌典韋傳》載:「繡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從這段記載來看,張繡發動偷襲後,典韋為掩護曹操安全撤退拚死抵抗,用的就是自己擅長的兵器——長戟。作者之所以這樣虛構,大概是為了突出典韋的神勇形象。但由於小說的描述,胡車兒也背上了害死典韋的黑鍋。
淯水之戰令曹操損失慘重,不僅猛將典韋陣亡,連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死於亂軍之中。此戰還引發了兩個結果,一是曹操的夫人丁氏與曹操徹底決裂,二是為張繡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雖然在兩年後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再度投降了曹操並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但其子曹丕卻對張繡在此戰中害死自己的兄長曹昂耿耿於懷。
《三國誌張繡傳》注引《魏略》載,在一場公開場合中,曹丕當眾呵斥張繡說:「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張繡驚恐不已,回到家中後自盡。可以這麼說,這一事件不僅對曹操及其家人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同時也成了張繡自盡的根本原因。唯一受益的則是張繡的謀士參謀賈詡。賈詡兩次勸說張繡投降,贏得了曹操的欣賞和信任。從此,賈詡在曹魏集團平步青雲。至於引發曹、張反目原因之一的胡車兒經此一役後卻突然無影無蹤,也不知道他的結局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