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追封孫堅為皇帝,卻只封孫策為王,為何如此忘恩負義?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三國時期,也就是從公元229年開始孫權稱帝,建立了吳國,並且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而他的哥哥孫策則被追封為長沙桓王。但讀過三國的基本都知道,江東孫吳的江山是當初孫策一點一滴打下來的,從當初拉著幾百人的隊伍回到江東創業到盤踞江東幾乎都是孫策的功勞。在孫策死之前把江東傳給了弟弟孫權,這份恩情是如何的大,照理說孫權稱帝后應該尊其兄為先帝才對呀,可為什麼才追封個王而已。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應該是這樣的,當初孫策死之前有個兒子叫孫紹,但是當時還特別小,為了鞏固江東的基業,孫策才將大業傳給孫權。
那麼,孫紹在孫權稱帝的時候已經長大成人了,不再是當初的小孩,如果此時追封孫策為皇帝,那麼孫紹作為孫策嫡長子,就擁有了直系皇族血脈,與孫權一樣擁有登上皇位的道德倫理關係;另外,當時孫權還有個弟弟,而孫權的位子又是大哥傳給他的,如果追封孫策為皇帝,那麼不就承認東吳的皇權是可以在兄弟之間相互傳承的麼?
如此一來,孫權的弟弟就擁有競爭繼承人的地位了,那麼孫權死後東吳還不亂成一團麼?所以為了東吳的長治久安,也為了孫權自己的兒子以後能夠順利繼承大業,孫權選擇追封哥哥孫策為王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大家想一下,司馬家統一天下之後不久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還不就是因為繼承人太多惹的禍麼?歷史上因為繼承人太多而起亂的事情還在少數麼?所以孫權的決定是當時那種環境下最好的決定。
而且在孫權晚年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大位鬥得不可開交,僅僅幾個親兄弟之間就這麼亂,如果再添幾個堂兄弟,那還不亂套了麼?所以孫權並不是忘恩負義,不感念自己的哥哥的恩情,而是為了東吳的長治久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