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孫權經略交趾的故事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說到孫權大家也知道的,他和東吳在歷史上其實並不出名,如果熟悉三國歷史的,會發現他的實力真的不差的,如果可以選的話,很多人寧願選擇在東吳吧,至少感覺上沒有太多的戰爭,但是真正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其實也不是一句兩句說得清楚的,今天給大家來說說孫權經略交趾與士燮家族的覆滅事情,轉載一位大師寫的文章,看看這孫權的另外一面!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因為《三國演義》的誤導,人們一談到三國的時候,往往就只想到曹操多奸詐,劉備多會哭,諸葛亮多聰明,關羽多講義氣,而對另一支勢力孫吳,印象不深。吳國唯一出場比較多的,便是感慨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其實,孫吳在三國時期,勢力比劉備的蜀漢要強多了,文臣武將也不比蜀漢弱。三國之間的事,大家已經很熟悉,這裡只講一件《三國演義》中幾乎沒有提及的事——孫權開拓南疆、經略交趾。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孫權
一、士燮與孫吳:欲拒還迎最惱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士燮在東漢末年、三國前期,基本上掌握了交州的控制權。但士燮本人,卻並不像越南史書裡說的,要做一個從中國脫離出去,獨立自主的「王」。士燮從頭到尾,也沒有稱王,甚至都沒有這樣的打算。士燮不但沒有想要稱王稱帝,而且還積極在交州推行儒家倡導的「王道」、「仁政」,推動漢化教育,士燮「取中夏經傳翻譯音義,教本國人,始知習學之業。然中夏則說喉聲,本國話舌聲,字與中華同,而音不同。[1]」士燮的治理策略,使得交州成為那個黑暗亂世中,非常難得的一方安寧太平之地,許多中原名人,都到交州避禍。而士燮又是一個非常有學問,非常愛做學問,非常愛和士大夫打交道的人,在士燮活著的時候,交州儼然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活躍中心。
由於大量來自中原地區的達官貴族,都跑到交州避禍,這使得遠在交州的士燮,其實與許多後來影響三國非常厲害的重要歷史人物,都有比較深的交往,進而能夠在三國亂局中,左右逢源。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應該狠狠譴責一下羅貫中,如此重要的人,《三國演義》裡居然提都不提一下。在談孫權經略交州前,有必要再回顧一下士燮收容中原士大夫的經歷,這是孫權始終不便在士燮活著的時候,對交州採取有效兼併措施的很關鍵的原因。
有學者專門考察了這一段時期流寓交州的名人,其中最有名望的有十三人,分別是劉熙、許慈、程秉、薛綜、許靖、袁沛、鄧子孝、徐元賢、桓邵、袁徽和劉巴[2]。將這些人分下陣營:
屬魏國陣營的不好說,畢竟離得太遠了,理論上只有袁徽,因為其兄袁渙沒有逃,在曹魏曾任高官,袁徽又與荀彧關係親密,所以勉強可以將袁徽歸於曹魏陣營。勸說曹操假借漢獻帝劉協名義,下詔給士燮,由他統領交州,袁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曾寫信給荀彧極力推誇獎士燮,「交址士府君既學問優博,又達於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闋,輒玩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甚密。……」[3]這簡直把士燮,說成了一個完美的人了。荀彧是曹操最核心的助手,沒有之一,同時又是漢朝的尚書令,之前文中提到的漢帝璽書,封士燮為綏南中郎將,統領七郡,很有可能是荀彧的意思,再加上丁宮、董琬支持。
屬蜀國陣營的:許慈、許靖、劉巴。許慈和許靖或許是親戚關係,但在史書中沒有明確說這一點,他們本是中原人,一道去交州避禍,又一道去了益州(當時還是劉璋統治下),後來一道歸附了劉備。許靖在劉備陣營裡,是非常關鍵的人物,如果大家對《三國演義》記憶深刻的話,應該記得,劉備稱帝后,封的最大的官,不是諸葛亮,而是許靖。「先主為漢中王,靖為太傅(這個官職多厲害就不用解釋了吧)」,後來劉備稱帝,許靖被立為司徒,「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4],從這些記述可以想見許靖在蜀國地位之高。許慈相比要弱許多,一直是蜀國博士,負責教育事業。劉巴對蜀國而言,也是一個與許靖一樣,地位尊崇的人。在劉備還未吞併益州時,劉巴曾經勸劉璋不要邀請劉備入川,討伐張魯,認為這是引狼入室(一眼看穿劉備)。益州被吞併後,他歸附了劉備,任左將軍(劉備自己曾任該職,可想其對劉巴的重視)。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巴
屬於吳國陣營的人:程秉,薛綜。程秉是著名儒學大家鄭玄(這是位進了孔廟供奉的大人物)的弟子,在儒學方面名動天下。避禍交州時,被士燮征闢為長史,後來孫權慕名寫信,請他到自己駐地,擔任自己孩子們的老師,即太子太傅,地位和許靖在蜀國是一樣尊崇的。薛綜也曾在士燮手下供職,後來入吳,是太子少傅,地位僅次於程秉,還曾封五官中郎將(曹丕曾任此職),他也是孫權經略交州的關鍵人物之一。
與這麼多在三國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交往密切,這使得士燮在三國之間游刃有餘。當然,他的取捨,主要傾向於吳,這是地緣政治決定的,但同時又接受曹魏(以漢獻帝劉協名義)任的官職,還和蜀漢暗中有往來。三國的當權者,都有他的朋友,當然也都不願意太過為難他。
在三個國君中,孫權或許是對士燮,感情最為複雜的一個。畢竟孫權父兄早早就控制了現在湖南、江西、福建大片地方,直接與交州(三國時的交州,包括了現在廣東幾乎全省範圍)接壤。以孫權的雄才偉略,如果說他不想把交州這個地方,直接控制住,肯定說不過去。而士燮名望很高,孫權身邊又有許多重要人物,曾受士燮庇護,為他說話。士燮本人呢,在赤壁之戰曹操戰敗,步鷺誘殺吳巨,斷了劉備南下之路後,又極力巴結孫權,「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壹時貢馬凡數百匹」,還把一個兒子吳到武昌,留在孫權身邊做人質[5]。伸手不打笑臉人,所以哪怕孫權心裡癢癢的,也不好意思對交州士家,採取什麼嚴厲的手段。所以在士燮活著的時候,交州雖然與吳的疆土有漫長接壤線,可是孫權也僅僅是「優容」而已,並沒有大規模地介入交州治理事務。
南珠,中國最珍貴的珍珠,士燮送了孫權幾籮筐
二、父死伐其子吞併交州
吳大帝黃武五年(蜀後主建興三年,魏文帝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士燮去世,既沒有遺命讓兒子繼任自己的職務,也沒有提前和吳主孫權商議交州後事。這是一個歷史疑點,士燮這位事實上的「交州王」,直到九十歲才去世,應該不可能不對後事提前做交待。很有可能是他希望由自己家族的人繼續控制交州,但孫吳集團統治層不願意。士燮家族與孫吳當權集團的一些討價還價材料遺失,導致這一段的情況後人搞不清楚。
江蘇如皋呂岱雕像
士燮一死,交州的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這邊士燮的兒子士徽,不待孫權委任,自己就把自己當作士燮的繼承者,要繼續做「交州王」。但孫權很明顯,不願意交州還是像過去一樣,名義上歸屬吳國,但事實上卻相對獨立。
士燮一死,孫權立即做了兩個重大決定,其中一個決定是把原來的交州拆分成兩部分,合浦(現在廣西北海附近)以東另立一州,叫廣州(我國華南第一城廣州,是從這一年正式有了「廣州」這個名字的),合浦以西繼續稱交州,這就是要削弱交州的勢力了。第二件事,是從自己身邊派了人,去擔任交州刺史和交趾太守。「權以交址縣遠,乃分合浦以北為廣州,呂岱為刺史。交址以南為交州,戴良為刺史。[6]」這就意味著,孫權要正式、完全將交州納入吳國統治之下,不再繼續放任交州由士家一族控制。
廣州之名始於吳國拆分交州
孫權張大了虎狼之口,士家當然不願意拱手讓出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地方,本來「你儂我儂」,關係密切的孫吳與交州,就此兵戎相見。從孫權在士燮死後,立即著手佈局拆分交州,並且委任交州官員,可以進一步證明前面的觀點:孫權其實早就想吞併交州,只是礙於士燮的威望以及慇勤姿態,不好出手,也跟此前忙於應對北方魏國、西部蜀國壓力有一定聯繫。士燮一死,孫權就沒有顧慮了,梟雄們偶爾也是講感情的,但更多時候是殘酷無情的。
在孫權與士家的爭鬥過程中,士燮之子士徽很明顯,表現出來的能力遠遠難以勝任他的慾望。士徽並沒有能像他父親一下,很好地整合起內部的力量,一致對外。在孫權準備趁喪剝奪士家一族對交州統治的過程中,作為孫權執行這一任務的首席統帥——呂岱,其實對於能否順利平定交州,心中沒有底。呂岱很清楚,只要兩邊一公開撕破臉,就會面臨一種可能性,即士家一族煽動越人,擁眾憑險固守,「七郡百蠻,雲集響應,雖有智者,誰能圖之?」以士燮威服交州幾十年,兄弟子侄遍佈交州掌握要害地方和部門的情況來看,呂岱這一擔心不是空穴來風。所以呂岱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採取的策略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今徽雖懷逆計,未虞吾之卒至,若我潛軍輕舉,掩其無備,破之必也。」呂岱討伐的過程順利得,就像秋風掃落葉一般,等呂岱千里奔襲,攻到士徽駐地時,士徽的表現是「徽聞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7]」。這位敢轟轟烈烈與孫權大帝作對的年輕人,誰能想到結果卻這樣莫名其妙,只能說士燮虎父,生了個犬子。
士徽難道不知道自己如果不與孫權商議,就自立為交州首領,會招來孫權討伐嗎?難道沒有一點點準備嗎?史書記載明明白白,他不但知道,而且在呂岱出兵之前,他還曾為此殺掉一個諫阻自己不要自立的身邊謀臣桓鄰,「王(士徽)吏桓鄰叩頭,諫徽迎良。徽怒,笞殺鄰[8]」。還未迎敵,先殺掉自己一個身邊重要的助手,最關鍵的是士徽可能壓根沒考慮過,桓家也是交州豪強,對其父忠心耿耿,所以族人得到重用,勢力很大。士徽這樣的做法,導致桓家反叛,桓鄰的侄子桓發在呂岱還未攻打到新的交州腹地之前,便舉兵攻打士徽,並圍了府治所在的合浦城,使得士徽失去了聯繫外部支持,以及在失敗後逃跑的機會。
合浦歷史文化博物館,這裡有許多交州歷史文物
對士徽的這種強敵虎視,卻先把自己內部搞亂的做法,連越南人都看不下去,越南著名史學家吳士連批評道,「自古殺諫臣,未有不亡者」[9]。
三、孫權鞏固交州統治的連環策略
如果沒有桓家的反叛,孫權、呂岱或許還真不是那麼容易拿下交州。或者也可以假設,如果士徽稍微識相一點,放低姿態,學學他父親士燮以小事大的精明,最終孫權雖然還會加強對交州的控制,但也不至於對士家太過份,一族人封侯賜爵享受太平貴族生活應該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年輕人的衝動,終於將整個家族帶上了覆亡的道路。呂岱趁桓家圍攻合浦,急速進軍,很快就對合浦城來了個包圓,幾乎將士家一族核心人物全都抓住了。由於重要首領都被控制,顯赫一時的士家,便注定了要退出歷史舞台。孫權作為能與曹劉敵手的強人,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交州,將這個地方經營成了吳國一個相對安穩而富庶的大後方。
第一,清除士家影響消除隱患。士燮經營交州四十多年,不論中原南遷漢人還是當地越人土著,都對士燮非常敬重,而且士燮名義上雖然服從孫權,事實上卻將自己族人親信,安排在交州各郡任要職。所以,當士燮去世,士徽反叛之後,鎮壓了士徽反叛勢力的孫吳政權,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清塗士家影響。這一點,孫權和呂岱兩人,明顯在演雙簧,由呂岱唱黑臉,孫權唱紅臉。呂岱在士徽已經投降的情況下,卻根本不請命孫權,將士徽及士家主支的幾個重要人物直接殺害,「明旦早施帳幔,請徽兄弟以次入,賓客滿坐。岱起,擁節讀詔書,數徽罪過,左右因反縛以出,即皆伏誅,傳首詣武昌」。孫權呢?不但沒有處罰呂岱,反而更加重用他。考慮到士徽的重要性,可以合理推測,如果沒有孫權事先授意,呂岱肯定不敢擅自作主把士徽兄弟幾人都殺掉。當關鍵人物被殺害後,孫權便出面施恩,寬宥了士壹、士䵋等士燮的兄弟及族人,但卻免為庶人。等幾年之後,無權無勢的士家族人,便被各級官府羅織罪名,或殺害或軟禁,幾乎完全絕後。「數歲,壹、䵋坐法誅。廞病卒,無子,妻寡居」[10],顯赫一時的交州士家,就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第二,清理官場安排流官直接控制。在殺害、關押士家族人之後,孫吳政權還大規模清洗了交州官場,把士家安排的人幾乎全換成了從內地調過去的官員,同時將原來士家定的法規制度,也做了調整改革。呂岱在軍事鎮壓士徽反叛行動後,所到之處,「改置長事,章明王綱,威加萬里,大小承風[11]」,這說明他將交州官場上上下下的重要崗位上的官員,基本上都給換了一岔,把孫吳的政治-行政制度引入到了交州治理中。同時,對交州的治理版圖,也做了重新安排,到孫權後期,交州就僅僅管轄從廣西南部沿海到越南中北部一帶地方,再也不統轄廣東範圍,廣東範圍相對穩定地由廣州統轄。
第三,攻取海南島進一步穩定南部疆域。在呂岱攻取交州士徽之後,孫權還做了一件大事,將漢朝放棄兩百多年的海南給收了回來。這一行動,不僅進一步避免了尚未完全開化的越人,借助海南島基地,侵擾交、廣兩州之地,而且給孫吳政權,增加了許多人口,輸送了許多賦稅,為孫吳政權壯大國力做出了貢獻。收復海南島的行動,應該也是呂岱主導,但具體時間不清楚,只知道是在平定士徽之後。平定海南島,是從孫權誇讚呂岱的話裡推導出來的,「國家永無南顧之虞,三郡晏然,無怵惕之驚,又得惡民以供賦役」。將一個蠻荒且總是威脅本土的島嶼,變成安寧又可輸賦稅的化內之地,這是孫權對中國開疆拓土做出的一個非常重大的貢獻。
孫權第一次實現了中原政權有效控制海南島
第四,威服交州鄰近部落避免交州受侵擾。在呂岱平定士徽叛之亂,孫權還先後派出多支隊伍,到鄰近交州的尚處於文明初期的中南關島諸部落,展示力量,宣揚恩德,令這些地方部落首領感受到威壓,減少了對交州的侵擾。「遣從事南宣國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奉貢」 [12]。這件事情,在我國歷史上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諭,這是中國封建王朝,與中南半島國家形成具有朝貢性質關係的開端。
第五,綏撫百姓強化統治基礎。這個工作,從呂岱時起,就已經開始,但相關的記錄不詳細。孫吳治理交州情況,記錄得最詳細的,是孫權後期(孫權執掌吳國五十三年,其中稱帝時間二十四年,屬於古代在位時間超長的君主之一),陸胤擔任交州刺史、安南校尉時的情況,「胤……在交州,奉宣朝恩,流民歸附,海隅肅清」。他做了幾件事,甚至被神化了,例如原來交州一帶瘴癘嚴重,但陸胤到來之後,「風氣絕息,商旅平行,民無疾疫,田稼豐稔。」這應該說的是他鼓勵通商,鼓勵開墾田地之事,到田地被開墾得多了,人們往來頻繁,自然瘴癘的影響了小了很多。針對交州沿海地方土地低平,飲用水受海水影響苦澀難喝的情況,陸胤還通過修塘畜水的方式,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同時,他還廣泛收容流離失所的難民,「招合遺散」。因為他做得實在太好了,以至於等陸胤接到詔書,要調離交州時,「民感其恩,以忘戀土,負老攜幼,甘心景從,眾無攜貳,不煩兵衛。」這就意味著,陸胤治理交州,得到百姓擁護程度,甚至超過了當年士燮。但陸胤與士燮的性質,完全不同,陸胤是中央直接任命的流官,而士燮則是陽奉陰違,割據一方的土官。
如果孫權能再多活幾年,如果派往交州的官員都像呂岱或陸胤這麼好,或者如果後來孫權的兒孫們,不是那麼糟糕,交州的形勢將一片大好。可惜,歷史無法總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