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江東十二虎臣之一,首戰就成了立威之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徐盛:江東十二虎臣之一,首戰就成了立威之戰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徐盛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徐盛在江東十二虎臣當中出仕時間比較晚,根據史料中的記載來看,只是比同一時期的凌統僅僅早了那麼幾年。據《三國誌徐盛傳》中的記載,孫權執掌江東初期拜徐盛為別部司馬,然後撥給了五百軍士,讓他「守柴桑(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長,拒黃祖」,徐盛到任沒多久就迎來了他的首戰。時任江夏太守的黃祖,命其兒子黃射率領幾千人進攻柴桑,而當時徐盛手下可供調度用來防禦的士卒不足兩百人。

單從作戰人數上來看的話,雙方的勢力就有著天壤之別,再加上徐盛之前並沒有過統兵作戰的經驗,所以說,從表面上來看的話,徐盛此次交戰是必敗無疑的。但就是在這樣實力反差巨大的情況下,徐盛卻打了一個漂亮仗,首戰就成為他的立威之戰。

徐盛面對強敵臨危不亂,他先是命令士卒用弓箭依托堅固的防禦射殺敵軍,「傷射吏士千餘人」。等黃射士卒傷亡過半、士氣銳減的時候,他猛然打開城門率部殺出,「已乃開門出戰」 ,黃射兵敗而逃,「射遂絕跡不復為寇」。徐盛就是憑著這一場精彩的防禦戰,以此在江東立威授功,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通過這一段記載我們大致能夠看出徐盛的特點:勇猛剛毅、善用戰術。他的這一特點,在「洞口之戰」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在多次向孫權索要質子無果之後勃然大怒,派遣諸將進行了他上任以來的首次出兵伐吳。魏軍兵分三路浩浩蕩蕩向東吳殺來:魏將曹休率部攻洞口(今安徽和縣江邊一帶);曹仁率部攻濡須(今安徽巢縣南);曹真率部攻荊州南郡(今湖北公安一帶)。

孫權在與江東諸將商議決策之後,也做出了相應的部署:朱恆率部守濡須以對抗曹仁;諸葛瑾、潘璋率部與進攻南郡的曹真對抗;而其中的洞口則有呂范率水軍與之對抗。據《三國誌徐盛傳》載:「盛與呂范、全琮渡江拒守。」徐盛跟隨呂范參與這場洞口之戰。

對於東吳來說,洞口之戰起先打的並不順利。呂范率部剛到洞口就遭遇到了風暴,大風把東吳的水軍吹的船翻人亡,一下子損失了幾乎過半的戰力,「遭大風,船人多喪」。曹休又趁著這個機會發起了進攻,所以東吳水軍首戰失利,大有全線潰退之勢。

在這關鍵時刻,徐盛率援軍趕到了洞口。他及時收攏潰敗的散兵穩住了防線,與魏軍在江中對峙廝殺,「盛收餘兵,與休夾江。」這次戰役對於徐盛來說無疑一個巨大的考驗,不僅在人數上與魏軍相差甚遠,最關鍵的是吳軍剛剛接二連三的失敗,士氣也處於極度低迷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迅速穩定軍心、組織防禦,不僅需要將領的勇猛、果決、剛毅,更是對一個將領組織、計略、威望等綜合能力的考驗。最終的結果也驗證了,徐盛在江東諸將當中的綜合能力還是比較突出的。

魏軍在洞口剛剛取得了一場勝利,士氣高漲,所以曹休就命令屬下將士們,不給徐盛以喘息的機會,趁著這一股勁繼續進攻,而徐盛再度上演了以少抗多的精彩戰例。

徐盛依然臨危不懼,率領著東吳水軍以微弱的兵力跟魏軍周旋對抗,「休使兵將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雖然魏軍在各方面都處於優勢,但是始終也沒有辦法攻克徐盛的防禦,「敵不能克」。就這樣徐盛牢牢地釘在了洞口戰場,為東吳的後續援軍抵達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後來東吳將領全琮、孫韶也率領著援軍到達了洞口,此時吳軍的士氣也已經得到了完全恢復,軍力和防禦也顯得相對穩固了許多。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面,魏、吳雙方在洞口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是始終都沒能攻克對方。最後在魏軍其它兩路的進攻也相繼陷入敗局和僵局之後,魏、吳雙方最後罷兵休戰,「各引軍退」。

在洞口之戰中,徐盛在強敵面前臨危不懼,收攏殘兵穩住防線,為後面的援軍爭取寶貴的時間,最終扭轉了洞口之戰的局勢,這也能夠算得上是首功一件。並且在這個整個過程當中,把他身上具備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洞口之戰,不僅是徐盛在江東諸將當中立足的經典戰役,同時也是他能夠躋身於江東十二虎臣的根本原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