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年,魏明帝調集大軍伐蜀,兵力在二十萬左右,最後竟灰溜溜地撤兵而回。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事情還得從228年說起,從這一年開始,諸葛亮在兩年的時間裡,先後進行了三次北伐,激怒了曹魏的統治者。230年,大司馬曹真向魏明帝上書,「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可大克也」。魏明帝批准了曹真的作戰計劃,並親自送行。曹真抵達長安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部署,決定對蜀漢發起全面進攻。
按照史料的記載,曹魏此次至少兵分四路,其中主力部隊是曹真、司馬懿。曹真率領關中的軍隊,由斜谷向漢中進軍;司馬懿率軍從南陽出發,沿著漢水西進;張郃率軍從子午谷進軍;郭淮、費曜領兵從祁山發起進攻。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魏是想一舉滅掉蜀漢,因此才這樣興師動眾。
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他得到曹魏大舉入侵的消息後,一方面加強漢中的防禦,另一方面抽調江州的兩萬軍隊支援。然而,曹魏方面雖然動靜很大,但卻毫無成效,七月出兵,到了九月就被迫撤兵了,不僅沒有佔領一城一地,還損兵折將。這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原因呢?
其一、惡劣的天氣因素。曹真在出兵後,就遭遇了罕見的暴雨天氣,接連下了三十天大雨,河水暴漲,這不僅嚴重阻礙了魏軍的行軍速度,還對後勤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據史書記載,「大雨,伊、洛、河、漢水溢」,司馬懿抵達丹口,「遇雨,班師」。在這種情況,魏軍士氣十分低落,根本無法進行作戰。
其二、艱難的地理環境。魏軍要想進入漢中地區,必須翻越秦嶺山脈,古代交通條件落後,因此行軍十分困難,再加上暴雨的影響,因此進展十分緩慢。另外,魏軍人數眾多,需要大量的軍糧,在山區行軍本就困難,糧草運輸更是難上加難。當時,曹操在漢中之戰就是因為後勤補助出現問題才撤兵的。
其三,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得當。前面的都是客觀因素,魏軍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們遇到了諸葛亮。蜀漢統治時期,一直非常重視對漢中的防禦部署。諸葛亮南征歸來,更是親自坐鎮漢中,加強了對漢中的防禦。229年,諸葛亮在結束第三次北伐後,「徙從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與此同時,諸葛亮採取堅守外圍的策略,將兵力部署在漢中外圍的險要之地,「待之於城固、赤阪」。魏將夏侯霸雖然率領抵達興勢圍,且與蜀軍展開激戰,但卻沒有取勝,如果不是援軍趕到,甚至差點步夏侯淵的後塵。也就是魏軍根本無法突破蜀郡的漢中防線。後來,姜維改變了諸葛亮的防守策略,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