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誰最傑出?南宋洪邁唯獨喜歡東吳太史慈!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英雄誰最傑出?南宋洪邁唯獨喜歡東吳太史慈!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三國英雄誰最傑出?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通常,當提起《三國演義》裡的英勇人物時,首先會想到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呂溫侯,或溫酒斬華雄的關雲長,或喝退百萬曹兵的張翼德,或是長阪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常山趙子龍,想要從中指出誰是最傑出的豪傑,並非易事。而南宋的洪邁卻旗幟鮮明的點出了首屈一指的俊傑,東吳太史慈。

他是否言過其實,或者是一種謬論,不能輕率的做出定論,試從各個方面綜合來分析洪邁的觀點。

首先,簡略的審視洪邁個人的資歷

歷史上不乏口出狂言之人,誇誇其談,即使當時也沒有多少人相信,如紙上談兵的趙括;或是善於言辭,能夠迷惑一時,卻不能盛行一世,如楊國忠,號稱自己早預知安祿山會反,又說「叛軍必生內變,不過十天,安祿山定為部下所殺」。

倘若洪邁留下了類似的名聲,當然不可相信他的言論。實際上洪邁是一位史學名家,他的作品《容齋隨筆》 歷來被認為是一部史學名著,也奠定了他在文學 、史學、考據學領域的重要地位,被歷代名人譽為「垂范後世」的佳作。

《容齋隨筆》內容博大精深,涉及領域極為廣泛,歷代治亂興衰、縱橫韜略、為人處世、文壇趣事、歷史珍聞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稱道。

《容齋隨筆》也得到後人極高評價,如宋朝何異說,「可以稽典故,可以廣見聞,可以證訛謬,可以膏筆端」。明朝李翰稱讚它:「可勸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廣見聞,可以證訛謬,可以砝疑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寫道:「辯證考據,頗為精確…南宋說部,終當以此為首。」許多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甚至有人讚譽此書是補《資治通鑒》之不足、集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

由此可見,雖然洪邁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善於識人的名聲,比不上主持「月旦評」的東漢許劭——連曹操都欲求之片語以定身價,但洪邁的見識也值得參考,他對太史慈的評價需重視與思考。

其次,從原文來理解洪邁對太史慈的評價

在《容齋續筆》卷三里有一篇關於太史慈的文章,開篇即是對他的讚美之辭。

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洪邁承認三國時期出現了不少人傑,但他毫不掩飾對太史慈的稱讚。

而讓洪邁偏愛太史慈的原因,是由於太史慈的信義和壯烈。在宋孝宗乾道年間,封太史慈為靈惠侯,在文書中總結了他主要的事跡,洪邁也認同其中對他的溢美之詞。

《容齋續筆》:太史慈早年赴孔融之難,可稱是青州的烈士。晚年跟隨孫策,於是成為吳國的信義之臣。立廟至今,是老百姓的司命星。鑒於你一貫的營狀,用封侯建廟二件事來敬奉,這樣一來長江流域一帶,都能記得神亭大戰的壯烈。

洪邁對三國時期太史慈的評價,值得一看。第一,他作為宋代人,對900年前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刻的見解;第二,相對現代人,同為飽受封建道德薰陶的古人,他更能體會三國時代的道德理念和思維方式,能從現代人無法觸及的另一角度去分析前朝人物。

第三,對太史慈的分析

雖然洪邁在史學領域聲名顯著,但不假思索的全盤接受他的觀點,也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不能輕易相信權威,也不能隨意否定他人的見解;他人觀點可作為參考,當作分析的基礎。

從其他史料對太史慈的記載全面分析太史慈,從而來考證洪邁的觀點是否可信,此外,《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家之言,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太史慈重信義

《三國誌邴原傳》講述了一些太史慈的故事,邴原曾藏匿劉政,後又把他托付給太史慈。

《三國誌邴原傳》:原匿之月餘,時東萊太史慈當歸,原因以政付之。

如果不是相信太史慈的為人和擔當,邴原不會輕率的冒險請他幫忙。

而邴原是漢末名士,他結交的朋友也是同道中人,太史慈同意救助劉政,一方面是太史慈勇於助人,另一方面也是對他們品德的欣賞,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太史慈的品質,為人仗義。

《三國誌邴原傳》與同郡劉政俱有勇略雄氣

在《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被孫策抓獲後感恩請降,並且主動提出去招降劉繇舊部,和孫策約定第二天正午返回,諸將都認定太史慈不會回來;而第二天正午,太史慈準時歸來。

《三國演義》對這一事件做了少許改動,在《三國誌》裡,記載的是劉繇死後,孫策命太史慈去招降劉繇的部下,太史慈與孫策約定不超過 60 日返回,結果如期歸來,小的改動沒有影響太史慈的守信形象。這一點讓陳壽也很敬佩,他在《三國誌》裡誇到:「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2,太史慈孝順

因為聽說了太史慈的名聲,治理北海的孔融多次派人問候太史慈的母親,並送去饋贈的物品。即使是小恩小惠,也是孔融有知人的本事。當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時,太史慈的母親希望他去報恩救人。

《三國誌》在此處的細節處理非常好,「慈留三日,單步徑至都昌。」救兵如救火,太史慈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停留幾日,不是遲疑膽怯,也不是猶豫不決。太史慈有智慧,看得清孔融照顧老母的用意;他也有孝心,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太史慈知道黃巾軍勢大,戰場凶險,單身前往,很可能一去不回;

所以,雖然形勢危急,他也要先在家裡陪老母三天,盡盡孝心,可以說他是抱著慷慨赴死的心態去救援孔融。

不為名,也不求利,太史慈不顧生死,單槍匹馬,於數萬軍中一進一出北海城,只為報答孔融善待自己母親的恩情。

三國裡的英雄人物,像太史慈這樣孝順、淡薄名利的幾乎沒有,或許這也是他得到洪邁看重的原因。

3,太史慈武藝超群,才能出眾

在《三國演義》裡出名,要麼是智慧一流,要麼是武力過人,太史慈在這兩方面都表現不俗。

論武藝和智謀,在太史慈救援北海時便展現無遺,為了迷惑敵人,他假裝練習射箭,多日只留在城門附近,等麻痺了黃巾軍後,再突然衝出,隨後用弓箭連射幾個追兵,使追兵退卻。

在太史慈偶遇孫策時,雖然敵眾我寡,他仍然毫不畏縮,和孫策單挑,勢均力敵。在《三國演義》裡,孫策勇猛英武,綽號「小霸王」,正史《三國誌》沒有著重描寫孫策的勇武,但也足以表明太史慈的武藝不凡。

《三國誌》: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

論箭術,太史慈也很擅長。《三國誌》中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太史慈跟隨孫策征戰,城樓上一名敵將用手托定護梁大罵吳軍,太史慈一箭射去,將其手牢牢固定在護樑上。

《三國誌》: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

太史慈不但有計謀,而且做事不拘泥。在他當郡使和州使爭先給朝廷送公文時,太史慈使計騙州使幫他檢查奏章,然後馬上把將奏章砍壞,再勸州使一起逃跑,隨後再獨自返回遞交奏章,從而以郡勝出而告終。

太史慈智送公文雖然顯得他有點狡詐,但他做事仍有底線,更表現出太史慈膽子大、敢擔當、頭腦靈活,還有一些蔑視規則的感覺,為人不拘泥。

所以,太史慈是一位智勇兼備、信義雙全的英雄好漢,即使與眾所周知的關張趙等相比,他也毫不遜色。從《三國演義》中太史慈的形象來看,他有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趙雲的膽氣、黃忠百步穿楊的箭術。

結語

根據正史《三國誌》,小說沒有過分誇大太史慈的形象,反而略寫了一些事跡。考慮到《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對於作者的意圖也容易理解。《三國演義》描寫的重點是蜀漢,太史慈雖然信義可風、勇猛威武,但是他活動範圍有限,僅是在東吳一隅,沒有在大的戰役中「一戰成名天下知」,相對來說,他是游離於小說主題之外的人物,因而,即使太史慈人物形象飽滿,作者也會加以削弱,以致用筆不夠。所以太史慈雖然形象高大卻沒有被寫成典型,故而在《三國演義》名聲不大。

如果拋開時勢造英雄觀點的束縛,太史慈形象完全可以刻畫成忠義的化身、勇武的象徵。

在《三國演義》中,編纂了太史慈歿於東吳攻打合肥一戰中,臨死之前,仍然大叫「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故事為假,但臨終之言卻是真實的。戰士的歸宿終將是沙場,為太史慈塑造出戰場埋骨的形象,未嘗不是作者表達對太史慈的惋惜之意。

吳書曰:慈臨亡,歎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所以,凡舉三國英雄人物,洪邁對太史慈的推崇並不為過,太史慈的信義、智謀和武勇,無愧對他的讚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