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被殺的時候 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救援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敗走麥城被殺的時候 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救援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關羽和劉備,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劉備在做什麼事情?關羽被殺,劉備為什麼遲遲不出兵救援?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流傳最廣的情節,塑造了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的「兄弟情」,奠定了蜀國進入「三足鼎立」的基礎。

關羽是三兄弟中最早犧牲的,在他大意失荊州後,被東吳大軍抓捕,當場砍下腦袋死亡。而關羽面臨如此困境時,他的大哥劉備在哪裡,又為何沒有及時支援二弟呢?真相或許讓人有些失望。

公元219年7月份,劉備在漢中斬獲勝利的消息,傳遍了整個蜀軍,駐守荊州的關羽大受鼓舞,雄志滿懷地想要攻打襄樊,意圖給蜀國再立一個大功。

「武神」關羽

八月份,襄樊地區遭逢洪水,曹操派來增援的於禁大軍被洪水淹沒,關羽趁機帶兵圍住樊城,把駐守城池的曹仁困在其中。只需一段時日,曹仁便糧草用盡,不得不打開城門與關羽一戰,而關羽有信心將曹仁一網打盡。

可此時,曹操居然聯合東吳的孫權,孫權假裝派陸遜前來應戰。關羽聽說東吳派兵來戰,一時掉以輕心,居然調出大部分士兵前去迎戰,導致圍城的兵力大減。

而實際上,陸遜急轉直下,來到夷陵想要防止劉備給關羽增援。東吳大將呂蒙趁機攻入荊州,誘惑蜀國將領傅士與糜芳反叛,並派兵駐守漢水地區,防止關羽從水路潛逃。

曹操

本來困在襄樊的曹仁,得到張遼和徐晃的增援,反而大敗關羽的大軍,並切斷關羽的糧草供應路線。關羽無奈,只得率領殘軍敗將退守到麥城。

關羽是期待劉備支援自己的,但卻遲遲沒有等到援軍。孫權派人勸服關羽投降,關羽將計就計,假意投降,卻趁機帶領士兵逃出麥城。

不料孫權早已看破計謀,當關羽逃到臨沮時,被東吳將領捕獲,直接砍頭殺害。誰也想不到一代「武神」關羽,居然在這樣一場敗仗裡,就結束了性命,不免讓人感慨可惜。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從關羽出兵大破魏軍,再到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中途被抓捕殺害,期間經歷了三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三個月裡,關羽的大哥劉備,卻沒有任何支援的行動。畢竟去往夷陵,想要阻擋劉備援軍的陸遜,壓根就沒有遇見劉備的大軍。

為何劉備如此「狠心」,二弟關羽陷入失敗的絕境,他居然沒有派兵支援?如果仔細解讀下,劉備和關羽的關係變化,或許就不難理解劉備的「見死不救」!

「桃園三結義」之後,劉關張三兄弟確實同甘共苦,一起努力創建偉業。在劉備沒借用東吳荊州前,他並沒有一處長期發展的根據地,但在獲取漢中後,一切的情況就不同了。

因為此時,對劉備而言是整頓好內部,形成自己穩定的政治軍事集團。其中馬超、趙雲以及諸葛亮等人,本身就是劉備發展期間招收的幕僚,現在自然就直接轉換成「臣子」。

在沒有稱王前,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而關羽是他最器重的將領,因此才會安排關羽去鎮守荊州。但稱王以後,如何擺放關羽和張飛的位置,成了劉備心中的難題。

當然張飛性情隨意,並不在乎地位權勢,可關羽向來驕傲自負,很難正確地對待他。考慮到其他將領的心情,劉備稱王以後,封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張飛是「左將軍」,馬超是「右將軍」。

桃園三結義

明面上來看,關羽是「四大將軍」之首,但實際還不是和老將黃忠相同地位。關羽自然是心中不滿,因此才有那句:「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可見關羽心中自認為,自己是比其他三人地位高的,不應該和黃忠相提並論。

劉備瞭解關羽的不滿,但他並不想順從二弟的想法,仍然堅持讓他與黃忠等人並列。這就暴露了劉備「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思想,認為臣子就得無條件忠誠於君王,畢竟臣子只是君王的奴僕罷了。

稱王后的劉備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將領們都臣服自己,清楚自己的地位高於他們。而關羽偏偏就沒讀懂劉備,仍然以「我是你二弟」的想法行動,覺得兩人還是平起平坐的「好兄弟」,並非君臣關係。

因此關羽的行為,本就讓劉備心中不滿,再加上稱王時的劉備年近六十,兒子劉禪並沒有大才。如果劉備死後,關羽作為強臣想要奪取王權,那麼蜀國將不再姓「劉」。

神勇的關羽

有這個想法後,劉備更不能把關羽位置擺太高,不然將來就成了劉禪的妨礙。所以關羽出兵襄樊時,劉備並不支持的,他不願意關羽再獲奇功,心中反而期待關羽敗兵回蜀,讓其威名有所損傷。

劉備不派兵支援關羽,就是想等著關羽失敗,回蜀國後向自己認錯,好殺殺他的威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已猜到劉備的心思,這才沒有給出任何意見,任由關羽腹背受敵。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雖然不支援關羽,希望關羽失敗,卻從未期望關羽被殺害。因此並非劉備對關羽「見死不救」,而是他壓根沒想過關羽會被殺,這結果確實出乎劉備的預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