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曹操為什麼不讓人追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敗走麥城,曹操為什麼不讓人追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堪稱劉備的軍事生涯的巔峰之年。這一年,蜀漢與曹魏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全線開火。當年正月,劉備帶領法正、黃忠,在陽平關西側的定軍山與曹魏征西將軍夏侯淵大戰一場,夏侯淵當場陣亡,曹軍大敗。得知漢中情勢危急,曹操親自帶領人馬趕赴漢中,想挽回敗局。但劉備採取憑堅固守之策,使得曹操頓兵於堅城之下,最終糧草耗盡,被迫退軍。至此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全面勝利。

作為對西線漢中戰場的呼應,劉備在東線也組織了兩場攻勢。一路人馬由劉封孟達率領,一舉拿下上庸三郡,一路由駐守荊州的關羽指揮,向北進攻曹魏的重鎮襄陽、樊城。如果關羽的攻破襄樊一線,就可揮師北上進入河南,直指曹魏都城許都。

曹操看破了關羽的算盤,急忙調兵遣將,派遣大將於禁、龐德帶領人馬趕赴樊城,援救岌岌可危的守將曹仁。誰知於禁去的真不是時候,當時正是夏秋之交,樊城附近的漢水洪水氾濫,破堤而出,被關羽所利用,結果上演一出「水淹七軍」,曹軍3萬多人全軍覆沒,於禁龐德被生擒,關羽一時間「威震華夏」,氣勢如虹。許都的曹操一看戰局惡化,慌了手腳,甚至一度要遷都躲避關羽的兵鋒。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關羽大獲全勝,威震天下,引起了孫權的警覺。孫權雖是劉備的盟友,但關羽在荊襄地區的發展壯大,卻讓孫權感到極大威脅。孫權給曹操修書一封,在書信中提出聯合阻擊關羽的建議,他提出要「遣兵西上,欲掩取羽。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乘虛襲取關羽的後方基地江陵城,端掉關羽老巢,魏吳兩國南北夾攻,關羽首尾難顧,必敗無疑。

關羽和益州的劉備、諸葛亮,都沒有料到昔日盟友孫權會來這一招,疏於防範,結果東吳大將呂蒙白衣渡江,攻佔江陵,關羽軍隊的全部家屬、糧草輜重都落入東吳手中,關羽一時間進退失據,被迫從樊城緊急撤兵,掉頭回救江陵。然而關羽部下將士聽說家屬被俘,後路被斷,霎時間兵無鬥志,軍心瓦解,一哄而散。關羽只帶著幾百個士兵,想在麥城固守待援,又怕被吳軍包圍,只得落荒而逃。

此時在樊城前線主持大局的是曹魏大將曹仁、徐晃。得知關羽後方遭襲,敗走麥城,徐晃緊急召集眾將,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商討關羽大勢已去,曹軍應該乘勝追擊還是坐觀成敗。結果眾將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應該抓住時機窮追猛打,有人認為應該不動如山,爭執不下。

曹操得知後,態度耐人尋味,他「恐諸將追之,果疾敕仁」,派遣信使星夜兼程趕赴前線告訴曹仁,要求他們按兵不動,嚴禁追擊關羽。關羽是曹操心腹大患,如今他敗走麥城勢單力孤,對曹魏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為什麼曹操不讓武將們追擊?原來這正是曹操的神來之筆。

曹魏謀士參謀趙儼,說出曹操這麼幹的原因:「權邀羽連兵之難,欲掩制其後,顧羽還救,恐我承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為權害。若深入追北,權則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

原來,曹操深謀遠慮,他認為如果曹魏出兵追殺關羽,會招來蜀漢劉備的瘋狂報復,而使得孫權一箭雙鵰,坐觀成敗。而如果曹魏按兵不動,有兩種可能:一是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就會把矛頭轉向孫權,曹魏可以坐山觀虎鬥。二是如果關羽不死,也會為了奪回荊州與東吳發生激戰,曹操照樣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讓孫劉兩家打個你死我活。事實證明了曹操的遠見,關羽被東吳殺害,孫劉聯盟至此破裂,劉備與孫權大打出手,彼此削弱,最大受益者還是曹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