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天下還是會三分的。要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裡寫的那麼神。
他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只不過他比別人強一點的地方就是看透了當時的天下大勢,畢竟他成功的預測了以後的天下會三分。
可以說他僅僅是給劉備指明了方向,讓劉備少走了一些彎路而已。
事實上在天下三分之前,諸葛亮也沒有給劉備做過什麼實質性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候,劉備還屬於居無定所的漂族。當時天下根本沒有屬於他的地盤,他是跟著劉表混的。
可是,後劉表被曹操給滅了。
劉表沒了,劉備也就沒有了後台,曹操把劉表的荊州給拿過來之後,他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干劉備去了。
劉備只能往南跑,這時候唯一一個能夠救劉備的人就是東吳的孫權了。
也就是只要劉備和孫權合作,還有可能打敗曹操的。
我們在《三國演義》裡,看到的是諸葛亮到了東吳舌戰群儒之後,孫權才和劉備合作,後來才有了他們在赤壁打敗曹操,天下三分這個事件的。
可是,《三國誌》裡的記錄,諸葛亮起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確切地說劉備之所以能夠和孫權聯合在一起,全部都是魯肅的功勞。
魯肅也是一個神人,他比諸葛亮更早的預測出天下會三分了,只不過他預測的是曹操,孫權和劉表這三個人共分天下。
畢竟當時的劉備還是一個居無定所的人,魯肅沒把他看在眼裡也很正常,可是到了劉表死了。魯肅立刻意識到,劉備才是代替劉表的人了。
這時候魯肅就提議孫權,一定要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
當曹操拿下荊州追趕劉備的時候,他也給孫權寫過一封信,說是要去找孫權較量。
孫權召集部下,開了一個會議。
這個會議召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勸孫權要投降曹操,畢竟曹操號稱率領著八十萬軍隊,浩浩蕩蕩的殺來了。
東吳的軍隊,肯定不是他們的對手的。
孫權也很矛盾,到底是和曹操決一死戰,還是投降曹操的。
在這個關鍵時刻,魯肅告訴孫權,誰都可以投降。唯獨你孫權不能投降,魯肅之所以這樣說,有如下理由?
其一:天下的亡國君,沒有一個好下場的。所以,這個亡國君咱是不能當的。
其二:現在侍奉你的臣子,勸你最好投降,是因為他們投降之後,還可以侍奉曹魏,你投降後對他們沒有實質性的損失。
但是,你不同你是東吳的主人,你若是投降了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一山不容二虎。
其三:若是我們和劉備聯合,還是可以和曹操一戰的。再說了曹軍都是北方的軍隊,他們不熟悉水戰,來到我們的地盤上,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總之,就是不能投降曹操。
魯肅的話孫權聽進去了,是呀,天下的亡國君沒有一個是好下場的。我怎麼可能當亡國君,這樣的事情不能幹,所以,即使死也要給曹操較量一下。
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孫權就讓魯肅去接應劉備去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讓諸葛亮代替自己去和孫權交流共商天下大事去了。這個橋段被《三國演義》寫成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爭取了孫權和劉備的合作。
事實上所有的功勞,都是人家魯肅的。魯肅早就和孫權敲定了要聯合劉備,抗拒曹操。諸葛亮只是來走個程序而已。
後來我們都知道,孫權開始和劉備聯合。周瑜開始帶領大軍對抗曹操,赤壁之戰打響。最後曹軍被東吳的一把火,給燒了一個乾乾淨淨。
曹操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次失敗也就誕生了。
曹操在赤壁的失敗,標誌著天下三分,劉備,孫權和曹操,他們三個人成了三個最大的地方諸侯。
所以說即使沒有諸葛亮,天下照樣是會三分的。
諸葛亮真正的發揮作用,是在劉備去世之後。可以說劉備生前,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他眼中最重要的謀士參謀。
對於劉備來說最重要的謀士參謀是法正,是龐寵,諸葛亮在劉備的眼裡,遠沒有他們兩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