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上東吳小霸王孫策其實是死於弟弟孫權之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史上東吳小霸王孫策其實是死於弟弟孫權之手

      從三國誌上看,很顯然,二弟孫權受益最大,自此六郡八十一州盡收於囊中。而且變故後,他的所作所為也讓人存疑。在《三國誌·吳書·孫策傳》中,陳壽對孫策的評價是:「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他指出了孫策力能勝人,有「小霸王」式的剛猛之氣;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會用人等特點。《三國演義》對孫策這點的描寫更突出,在第七回一開始,孫策就挺身而出,隨父跨江擊劉表。衝鋒在前,「扯弓搭箭」射死陳生,大敗黃祖。後孫堅中箭身亡。他只好用黃祖換回父親屍體,「罷戰回江東,葬父於曲阿之原。」整個家族的重負。全部壓在僅有十六歲的孫策身上。

孫策葬父過後,沒有消沉下去,他率軍駐紮江都。「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英雄漸漸來投奔他。「後因陶謙與策母舅丹陽太守吳景不和,策乃移母並家屬居於曲阿,自己卻投袁術。」在袁術處,策更是英雄無比,攻涇縣,取陸康,所向披靡。連袁術也不得不歎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後孫策借兵征江東,擊劉繇,驅王朗,大戰嚴白虎,收降太史慈,挾死於靡,喝死樊能。曹操也不得不讚歎道:「獅兒難與爭鋒!」可惜孫策在丹徒西山獵鹿時,只憑匹夫之勇,眾將和從人不敢向前遲遲在後,策遇到許貢三客行刺,隻身徒手力敵,以致「被傷至重」,讓人喟歎。

身先士卒,用兵不用大腦的孫策讓對手有機可乘。弟弟孫權卻是個陰險狡詐的人物,史書上說他「好俠養士,始有知名」,在兄長眼皮子底下,養那麼多死士幹什麼,如果不是奪權,又該如何。要知道一般規律,父死子替,本來就沒有孫權什麼事,況且有周瑜這樣的一流著名將領輔佐,何患之有?因此,為了篡奪領導之權,孫權開始下手了。不久,孫策殺死了許貢,便有三個人要報仇,自稱韓當的手下。結果慘遭算計。史言:「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那麼孫權要殺孫策,為何孫策舊部沒有阻攔的呢?

其一,孫策為人太過於冒進,屁大的事都喜歡身先士卒,這不是一個領袖應有的風範。像神亭嶺大戰太史慈時,真是隻身拚命,那有主帥風度?諸將像程普、黃蓋、韓當、蔣欽等也反對他這種輕率之舉,孫策卻堅持己見,諸將也只好慢慢的跟在後面,結果使得諸將十二騎被劉繇的一千多人圍攻,要不是「周瑜領軍來到」,後果是不難想像的。

其二,與屬下意見多分歧。孫策還多次只帶數名大將,輕易出擊,深入險境。這樣,大將們怎麼想?後來張竑勸道:「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孫策卻無可奈何地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問題有多麼嚴重,軍中諸將對他的態度持有異議。

其三,孫權是一個有頭腦的人。陳壽在《三國誌·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不僅如此,手下人心甘情願替他賣命的事寫的很多。比如周泰宣城救孫權。孫策打敗劉繇後,「領兵南取吳郡」去攻打嚴白虎,命孫權與周泰共守宣城,後「忽山賊竊發。四面殺至。」周泰此時「抱權上馬」,自己「赤體步行,提刀殺賊。」最後「奪了槍馬,殺條血路,救出孫權」。周泰本人「身被十二槍」、「命在須臾」。後來,東吳與曹軍血戰合肥時,孫權輕舉冒進,在逍遙津小師橋被圍,全靠「凌統翻身死戰」才能跳過小師橋,凌統卻是「身中數槍」而回。不久在濡須大戰中,又是周秦「三番衝殺」、「身被數槍,箭透重鎧」,才使孫權脫離重圍。

其四,孫策雖然善於征戰,但急於暴露自己的實力,比如聽說曹操要打袁紹,孫策要攻打許都。書上說:「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這與一向做事穩重的孫權不同,眾人以為孫權能成大事,所以多聽從孫權的安排,當然除周公瑾而外,可惜在外面鎮守,不在孫策身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