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在自己所寫的《短歌行》中表示,自己願意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希望天下的英才都能歸附於他。曹操在禮賢下士這一點上做得確實不錯,帳下雲集了許多英才,這也為他在三國這場波譎雲詭的大戲中佔得上風,奠定了先決條件。許攸也曾是曹操看重的謀士參謀,立下過不小功勞,按照曹操的性格,如此有能力的人,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可最後曹操卻當眾斬了許攸,這又是什麼情況呢?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許攸為人愚蠢狂妄,不懂為臣之道許攸幫助曹操擊敗袁紹,奪取四州之地,可見此人才能之卓絕。但是才能卓絕者,並非都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需要懂得大智若愚,如果相向而行,便會自取其禍。許攸在幫助曹操得到冀州後,自以為功勞甚高,經常和曹操開玩笑,每次出席,不分場合,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道:「你要是沒有我,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表面上雖然笑著說:「你說得對啊。」但內心非常厭惡許攸的這種做法。
許攸立下如此大功,狂妄自大恃功而驕,可以理解,可最重要的還是他沒有擺清自己的位置,沒有認清形勢,曹操已經不是當年他的那個可以插科打諢的發小曹孟德了,身為一方諸侯,又想氣吞山河君臨天下的曹孟德,誰都不能輕視他的權利冒犯他的威嚴,就算是居功至偉的發小許攸,也不行。曾經的發小之情,雪中送炭的恩情,都不能抵得上他屢次衝撞不知進退,昔日的跣足相迎,也比不過那君臣二字。
最終,許攸把話說盡了,便付出了代價。當然,這些事情都是導火索,這件事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重新洗牌,就不得而知了。俗話說, 「知禮而後作」也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