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心軟沒殺劉璋父子,結果日後引來大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心軟沒殺劉璋父子,結果日後引來大禍

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到益州時曾說:「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他這輕飄飄一句話,讓世人都記住了益州軍閥劉璋,是個懦弱無能之輩。其實,這是對劉璋的一種誤解。

換一個角度而言,在三國各路諸侯中,劉璋才是一個真正的老實忠厚人,人畜無害,毫無野心,根本沒想過亂世爭雄問鼎天下,只想老老實實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但在三國弱肉強食的亂世中,他這樣的思維和性格,注定不會有好結果。

都說劉備是仁義之君,其實要論真心實意關心百姓,劉備比起劉璋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劉備兵圍成都之時,「城中有精兵三萬人,谷支一年,吏民鹹欲拒戰」,城裡仍然屯駐三萬精兵,糧草足夠一年消耗,成都軍民也萬眾一心要求與劉備決一死戰。

在當時局面下,劉璋完全可以選擇憑堅固守,跟劉備拚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但劉璋卻說:「父子在州二十餘歲,無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戰三載,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認為他和父親劉焉統治益州20多年,沒對老百姓有什麼恩澤,現在又打了幾年仗,讓多少無辜軍民白白送命,他不忍心為一己之私再讓百姓遭受屠戮,就此開城投降。

劉備佔領了益州,得償夙願,自然心花怒放。加之他佔領益州有鳩佔鵲巢、恩將仇報之嫌,多少對劉璋有些愧疚之心,於是一時心軟,沒殺劉璋和他的兒子家人,只是把他們流放到荊州關羽那裡,同時「歸其財寶」,把益州府庫中的劉璋個人財產全部發還,讓劉璋和家人舒舒服服度過餘生。殊不知,他此舉卻埋下一個巨大隱患,給蜀國惹來一場大禍。

公元219年,關羽出兵北伐曹魏,發起襄樊戰役。結果孫權背信棄義,從關羽背後下了刀子,派遣呂蒙橫掃荊州,趁虛而入,端了關羽的老巢,荊州重新落到東吳手中。劉璋和他的家人,也被帶到孫權面前。

劉璋惴惴不安,不知孫權會怎樣發落他。狡黠多智的孫權,看著眼前的劉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把劉璋當成手中的一張好牌,向蜀國打了出去。孫權讓劉璋官復原職,仍然當益州牧,並且把劉璋安置到緊鄰蜀國的秭歸。

孫權這一招非常狠辣,就是要利用劉璋在益州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為蜀國製造不安定因素。劉璋在益州軍民中深得人心,他如今重新以益州牧身份出現在秭歸,消息傳到蜀國,他的益州舊部和益州百姓,以及不滿劉備的反對勢力,很有可能會思念故主聞風而動,讓蜀國發生內亂。

孫權的這一招堪稱一步好棋,誰知劉璋身子骨不行,不久後就死了,讓孫權白忙一場。但劉璋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劉闡,孫權又打起了劉闡的主意。他任命劉闡為益州刺史,安置到東吳控制的交州與蜀國南中交界地帶。

南中位於蜀國南部,物產豐饒,是蜀國重要的大後方和後勤供應基地,「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蜀以富饒」。南中地區之前一直歸劉璋管轄,劉璋父子在那裡影響力很大。

劉闡到了南中邊界之後,立即緊鑼密鼓與南中各郡的地方豪族首領聯繫接頭,利用自己和父親的影響力鼓動他們反抗蜀國。劉闡很有兩把刷子,「為人恭恪,輕財愛義,有仁讓之風」,他的工作很快取得成效,南中各部族首領達成一致,最終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給蜀國帶來一場大禍。後來諸葛亮迫不得已親自出征,帶兵南下,歷盡艱辛才平定南中之亂。劉闡總算為父親出了一口惡氣。瞭解更多三國歷史,請閱讀《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