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諸葛亮,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幾乎每一場戰役, 都會用到各種各樣的計謀或者計策,那麼這其中《孫子兵法》裡的一些「計」就經常被使用上。且幾乎每次用到的時候都能成功,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孫子兵法》當中的「計」跟我們所熟悉的平常計謀有些不一樣。這本書中的計講的更多的是,分析和掌控這場戰役局勢的把握,從而決定這場戰役自己是否能夠取勝。
那麼《孫子兵法》第二篇的開頭就有說到,凡是要出去打仗的國家,都需要準備好物資和軍隊的糧食,在這一切都準備就緒的時候,才可以起兵去前去打仗。在此處孫子就計算好了,一場戰役中所需要消耗的最低成本。且戰爭是需要消耗物資的,所以一定要考慮的這個國家的一個承受能力。另外要盡量在作戰中減少各種消耗,達到一個長時間不缺少物資的狀態,只有保持這樣子這場戰役的勝算對自己才會更大。還一定要速戰速決,不能拖延,要是一直拖延下去的話,軍隊就會疲憊,糧食也會斷。萬一這個時候自己被其他諸侯攻擊的話,那麼自己就會承受不住,從而導致自己國家別的國家所替代。所以在《孫子兵法》當中,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會給我們講訴一些,在古代歷史上行兵打仗所需要瞭解的東西,只有掌握了這些東西,你對這場戰役的勝算就會大大的提高。
在公元231年的時候,蜀國的丞相諸葛亮計率領了10萬大軍攻打魏國,這次的諸葛亮就依仗著自己帶夠了充足的糧草,就連糧草的供應也十分的及時也成為了打贏這場戰役關鍵的一點。針對這一點諸葛亮就採用了以戰養戰的方式,諸葛亮率軍搶了司馬懿的麥子,當司馬懿企圖麥子,卻因有勇氣而謀略不足失敗了,最後諸葛亮就依靠著自己搶來的糧食,保住了自己的實力,從而擊敗了魏國。
從這場戰役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古代時期行軍打仗,千萬不能少的就是糧食了,一旦糧食沒了自己的這邊實力就會大打折扣,直接性的導致這場戰役的失敗。所以在《孫子兵法》作戰篇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意思就是會用兵的人,不用在此徵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糧食,應該是想方設法地去搶奪敵國的糧食,這樣子自己軍隊的糧食就能充足了,就會增加這場戰役勝利的幾率。
那麼在三國時期,司馬懿攻打新城的時候就是做好了準備,在最初攻打新城的時候, 司馬懿就寫了一封書信給孟達,孟達對司馬懿書信中寫的緩兵之計非常之信任,隨後的孟達就動搖了要反叛魏國的決心。司馬懿也利用這個空隙,立馬加緊調兵遣將,趕往新城。在8天後,又分兵截住了吳蜀兩國的援軍,就這樣司馬懿在殺害叛徒的時候,爭取了極大的時間,從而攻破了新城,殺掉孟達。這段歷史講的就是司馬懿準備好了要攻城的時候,先是試探性地看看孟達是不是真的想叛變。如果是真的就立馬前往新城攻打你。速戰速決,絕不拖延。能爭取一點時間就爭取一點時間,在對方反應不過來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攻打你了,這時候的你還沒準備好反擊,只有被殺的份。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我們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孫子兵法》中的作戰篇要清楚地寫到,一個國家要打仗就要做好萬全之策,而且要速戰速決,今天能把你攻打下來的,絕不拖到明。《孫子兵法》作戰篇這一「計」放在我們現代的話也是有著很大用處的。就跟你自己想要去做一件事情一樣,你肯定是要去做好萬全之策,才能增加你多這件事情的把握。從而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到位。
而不是盲目的前去,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態,如果這樣子的話這個件事的完成度很可能就會達不到你自己的一個預期。只有你做好準備了,也知道這件事可能會發生的後果了,才會增加你的信心。一旦增加了你的信心,你碰到難題了,但你有準備的時候,這一切都會迎刃而解。最終你就會發現,這件事好像其實沒那麼難。難得只是你自己最初的時候想不到這些東西,只要你想到了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