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孫子兵法分析,陸遜是如何迷惑魏軍成功逃脫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通過孫子兵法分析,陸遜是如何迷惑魏軍成功逃脫的?

說到陸遜,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在我們古代的軍事上,幾乎沒過朝代都會發生戰爭,那麼發生戰爭的時候,怎麼做才能在這場戰役中取勝就是最關鍵的一件事情了。但這只是一個最終的目標,其實做主要的還是一個將領能否帶好自己手底下的士兵打好仗,且能否看清當時戰場的一個局勢,加以利用和分析,從中做出針對。這樣子自己獲勝的機會也會大大的增加,勝利只是順手的事情。

在《孫子兵法》九變篇當中原文就有說到:「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一個智慧明達的將領,考慮問題一定要把利和害這兩點都規劃在其中。在考慮不利於自己的條件中,也要考慮到利於自己的條件。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利於因素。只有這樣禍患才可以排除,因此要用最令人頭痛的事情去使得敵軍屈服,用最複雜的事去使得敵軍無法應付,用利益為誘餌去使得敵軍疲於奔命。

孫子

這其中孫子就很好地講述了一點,作為一個將領一定要能夠權衡利害,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分析問題。以至於掌握到明確的情況,從而制定明細的策略。另外,作為一個好的將領,一定要兼顧到利和害個方面的具體情況,作出充分的對比,有利於自己的裡面要緊緊的抓住,不利於自己的一面要盡量去避免和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以確保有備無患。如果能做到這種地步的話,就可以多謀制勝,這也是孫子第一篇「廟算」的緣由所在。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在五出岐山就開始聯合東吳攻打魏國,孫權派荊州牧陸遜和大將軍諸葛瑾水軍向著襄陽進攻,自己則率領這十萬大軍禁止合肥南邊和巢湖口。魏明帝就派出兵迎擊這些軍隊,還射殺掉吳軍大將孫泰,擊潰吳軍。諸葛瑾在途中聽過孫權退兵了就急忙派出使者建議陸遜退兵。當使者回來後便說,陸遜在和部將下圍棋,手底下的士兵們都在兩岸忙著種豆種菜,對魏軍的逼近毫不在意。

諸葛謹對此很不放心就親自坐船來到了陸遜身邊,隨後便說,如今主公已經退軍了,魏軍肯定會全力以赴的來進攻我們。陸遜說,如今魏軍佔有絕大的優勢,我們軍出戰肯定會敗,只能撤退。隨後陸遜還說到,你肯定會問我為何現在還不撤兵, 現在這種局面我要是撤兵的話,敵軍肯定會殺過來,這種混亂的局面,不是你我能夠控制得了的。緊接著又對著諸葛謹說了一條計策,諸葛瑾聽後覺得十分有理,隨後就回去了。之後的陸遜就命令軍隊離船上岸,向著襄陽金髮,並大肆宣楊:「不恭喜啊襄陽,誓不回兵」。

魏軍聽到這個消息後,立馬調集了人馬準備迎擊吳軍,其中一些將領對於陸遜是否會進攻就提出來質疑。但魏軍的統帥早已經接到了密令,讓其安心,做好準備迎戰就是了。可陸遜在行進在半路的時候就停下了,隨後就向著諸葛謹的水軍駐地前去。當達到的時候諸葛瑾早已把撤退的船都準備好了,陸遜的將士一登船就揚帆使返江東了。魏軍久等陸遜,都不見陸遜的影子,待發覺上當,揮師急追的時候,陸遜的人馬早已平安地撤走了,魏軍追到江邊。只能望「江」興歎。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陸遜在當時是多麼穩重,先是跟諸葛瑾商量撤退之計,在利用自己進兵襄陽的時候,放出假消息,讓魏軍以為陸遜肯定會對自己進兵。自己在行進在一半的時候,就向著諸葛瑾那邊撤退了,等到魏軍發現自己上當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從這一點就可以體現出,孫子說的「智者之慮,比雜於利害」。一個好的將領在戰爭中,能夠擁有這麼穩住的心態,且能想出一個辦法保全自己的隊伍從容的撤退,是非常值得令人誇獎的了。

其實這個謀略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也能使用出來,最關鍵的就是在於你碰到自己是被動一方的時候,能不能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來保全自己。只有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你才能在碰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能夠從容地面對,且能夠保持自己處於一個安全的局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