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馬司昭,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小故事。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後半部的主角就是馬司昭,常言道:「馬司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是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大家都看在眼裡。這兒要說的是馬司昭在選撥人才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方面,在前有諸葛亮、曹操和其父司馬懿等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馬司昭可以稱得上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司馬懿生有兩子,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司馬懿自兒子懂事起,他就一直把小哥倆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強化在惡劣的環境中培養小哥倆。這對兄弟就這樣跟著父親東拼西殺,逐漸成長起來。比如著名的「街亭之戰」,其中就有小哥倆的身影。
待到司馬懿發動「政變」,滅了大將軍曹爽,「政歸司馬氏」之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無論是在軍界,還是在政界,是陽謀,還是陰謀,皆是游刃有餘。司馬懿死後,司馬兄弟從父親手中接過權柄,運作得比其父還要顯赫和嫻熟,完全控制了魏國的大局。大哥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官拜晉王,魏國雖未改國號,但究竟是誰家的天下,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了。
司馬昭成為曹魏事實上的「老大」,也是「三國誌」與「三國演義」後半部的主角。司馬昭在治理魏國時採取的各項措施和政策,符合實際,可操作性也很強。他一是在政治上勵精圖治,放寬法律尺度,給黎民百姓鬆綁;二是在經濟上,關注民生給農民減負,打仗不奪農時;三是選拔人才和駕馭人才的能力嫻熟。
在選拔人才和駕馭人才方面,這也是司馬昭嫻熟掌控全局關鍵所在,也是最後能夠完勝的關鍵。三國之所以形成,說白了皆是一大群不怎麼老實和厚道的人,再加上一大群為了個人利益,大家混在一起,打打殺殺,可以說是一個不怎麼講道理的場子。想取得成功,仁義道德是不怎麼管用的,最管用的就是能抓住為自己賣力賣命的人,同時還要完全掌控住。三國這場子,誰抓住了人才,誰就舒服;誰掌控住人才,誰就能笑到最後。
曹操的場子大,大在人才濟濟。這一方面得益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另一方面就是唯才是舉。曹操的用人之道「三不問」,即不問出處、不問地域和不問貧富貴賤。只要是人才,便拉進場子。司馬昭是「任人唯賢,注重事功」,比前輩曹操高出一截,既看「賢」,又注重看業績,其它方面同曹操一樣拉開場,有沒有資歷、文憑等一律不問。這就改變和避免出現諸葛亮和蜀國後的「蜀中無大將」的被動局面。
司馬昭重用鄧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鄧艾,原本是個窮小子,還是個結巴,只做一個很小的辦事員。《三國誌》記載,他「家貧」,「為農民養犢」,「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但鄧艾很有才能,遂被司馬昭破格選用,後來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有人才,還必須抓得住,掌控得住,司馬昭是高手。
司馬昭滅蜀,穩坐魏國都城,名副其實的決勝千里之外。司馬昭派了鄧艾、鍾會領軍前往。當鄧艾、鍾會滅蜀後,鍾會試圖自立門戶,成為第二個「劉備」。對此,司馬昭在軍事方面不如二人,但掌控人才是嫻熟的,他先用鍾會滅鄧艾,然後又打鍾會一個措手不及,在沒有3G、4G的通訊時代,照樣玩死千里之外的兩員大將。這一點比他老爸司馬懿厲害多了,諸葛亮和曹操在天堂裡知道了,也會點讚的。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司馬昭掌控全局的智慧,尤其是選撥人才的魄力,做領導或幹大事者更應瞭解其掌控和駕馭人才的能力。把住命門,你好我好大家好,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幸福——司馬昭做到了。(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