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字子桓,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身所處的環境及人生成長境遇的歷練。曹丕王出生在天下大亂之際,成長於戰火紛飛之秋。年少時在其父親的熏陶下,善學刻苦博學廣識。其人生軌跡大致先後經歷了軍旅生活,鄄城青年太子生活,帝王生活。
曹丕不在其成長及發展的道路上,歷經各種磨礪之後,最終形成了他獨有的性格氣質與外在形象。曹丕身兼帝王、軍人、文人及政治家各種角色於一生,其不平凡的一生鑄就了他文治武功、才學兼併的雄才大略。
要瞭解一個作家,就不能不去考察他成長經歷與人生際遇,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瞭解曹丕成長經歷,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助於我們瞭解文學作品中所寄托的個性思想、文學價值觀念。
從學術的角度去衡量曹丕的生平,去客觀地表述其人物的成長軌跡。有助於深入瞭解,一個時代作家的文學文本乃至文學藝術個性生成的原因。
一、曹丕文武雙全
曹丕,乃曹操與卞氏所生之子,曹植之兄也。曹丕字子桓,生於漢靈帝中平四年。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時年二十五歲的曹丕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丕三十一歲時被冊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薨於洛陽。
三十四歲的曹丕承乃父官職並襲其爵位,為丞相、稱魏王,改建安年號為延康元年。是年冬十月,曹丕廢漢獻帝,以禪位的方式自立稱魏皇帝,又改延康年號為黃初元年。曹丕在位執政七年,卒於黃初七年,年壽四十歲,死後謚號為文帝。
曹植在《文帝誄》中評曹丕曰:「仁風偃物,德以禮宣。祥惟聖質,察在幼研。庶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罔,抗志青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聽察無響,瞻睹未形。其剛如金,其貞如瓊。如冰之潔,如磁之平。爵功無私,戮違無輕。心鏡萬機,攬照下情。思良股膿,嘉昔伊、呂。搜揚側陋,舉湯代禹。拔才巖穴,取士蓬戶。唯德是縈,弗拘禰祖。」,
此評曹丕雖不足全當,但也未必儘是言不當實之語。據史載評曹丕曰:「天資文藻,下筆成章,薄聞強識,才藝兼該」其評語中「才藝兼該」之評還是委實中肯的。
曹丕王自小天資聰明好學,據《三國誌魏書文帝紀》中,裴松之注引《魏書》言:其「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他愛好廣泛,學無鉅細,長成後更是文武雙全。
曹丕身上所具備的才能,一方面來自於自身刻苦的勤學,另一方面來自於乃父曹操「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的教誨。因此,曹丕在年少成長的階段,能廣學博覽。這為其以後的文學創作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丕從小跟隨乃父從征的經歷,又時常激發出曹丕備武信念的成長。雖說曹丕成長於征戰戎馬之間,但受乃父曹丕操的熏陶與影響,亦是筆耕勤勉、手不釋卷、總以著述為要務。而從現今流傳下的文學作品來看,創作有詩歌、辭賦、散文,諸體皆備無所不及。其文學作品寄托了曹丕的心志與思想,體現出創作者的喜好與情懷。
由於曹丕身兼帝王、軍人、文人及政治家的人生經歷於一生,其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將日常歡娛的生活,融入進作品的思想內容當中。他將從征軍旅生活變為激發其立志宏圖的溫床,而他洞察秋毫的討論剖析,更加折射出其政治家智慧的頭腦。
從題材方面來看,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思想感情觸及到社會的底層領域,風格中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濃郁的時代特徵。曹丕自小受儒家經典的熏陶,其個人的文化素養非常好。其文學實踐創作中,明顯有注重文學的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特點。
曹丕對《詩經》、《楚辭》等及先代儒家典籍非常熟悉,經常借用或化用其中的成句來創作詩歌。與此同時,曹丕對現代經典更是信手拈來諳熟於心,經常引經據典,諸如《尚書》、《論語》、《孟子》、《老子》等,都多次引用到其作品中明理曉事。
曹丕玉對《樂府詩歌》的擬寫和改寫,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讓古樂府詩歌在他的新穎創作下重放異彩。這些在文學作品上的突出特點,無不與曹丕自小愛好文學、博學典籍有關。在儒家文化的濡染下,曹丕從幼年開始就慢慢地在心靈的深處,逐漸將愛好文學的觀念積澱下來,以致奠定了曹丕—生酷愛文學,廣著篇章的人生發展方向。
曹丕在廣著篇章的同時,不忘修武以自強。少年時期的曹丕,是在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年代中度過的。長期的軍旅生活不乏苦樂,讓其成長充滿了人生五味俱全的生活體會。少時隨乃父曹操各處征戰,親歷戰爭的慘烈。這讓其擁有了豐富見聞的同時,也破礪了自己堅強的毅志。
擁有文韜武略的人生發展,更是從小扎根於曹丕玉的內心之中。他認為戰亂年代「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為此,他五歲時就開始學武,「六歲而知射,八歲而知騎射」。曾因善騎馬在張繡宛城反叛時,戰場遇危險時能夠成功脫險,其年曹丕僅僅只有十歲,這與其早學騎射不無關係。
曹丕還遍訪名師學習擊劍術,並頗得其法且技藝精熟。不僅善擊劍,且善於「以短乘長」,此外還時常與將軍飲酒論劍。曹丕在《典論自敘》中曾描述過,與奮武將軍鄧展比試劍術的情景。
鄧展臂力過人並且「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曹丕與鄧展在論劍高興之際,兩人以甘蔗為劍比試一番,結果曹丕三中鄧展臂。另外,曹丕習武且愛武,對於武器有著特殊的愛好。在其詩歌中多有表露對劍喜愛的溢美之詞。
顯然,曹丕玉對武學的熱衷自小開始,並跟隨其一生。曹丕身為一個貴族公子,其成長不是在每日聲色犬馬,荒廢光陰中度過。而是能自幼勤勉尚學,胸懷宏圖,廣學文武治世之道。最終長成之後,成為一個文武雙全之人,他對文學和武學的執著很是難能可貴,確實值得後人稱讚。
二、興儒倡文
對封建社會政治生活的穩定與發展,儒家治世之道起到很大的作用。作為帝王身份的曹丕來說,深知其文化建設對於教化民眾所具有的功利性作用。又因從小受儒家文化的侵染,其政治思想中雅幕漢文帝的「仁政」,「治世」之道。
其文人文化性格中又擁有「乃不忘經國之大美,留千載之英聲,銘功警鐘,書名竹帛,」以求不朽的理想追求。兩者企望的相行不悖,這就為其以後興儒和鼓勵文學事業發展打下了伏筆。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狼煙四起戰火紛飛。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建立在漢統一思想上的政治意識形態已不復存在。與此同時,「天下分崩,人懷苟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儒學衰微伴隨著東漢末期經學與讖緯的結合,以及舊有思想的瓦解而走向了衰落的最終。
曹操雖然秉持刑名、兵家之術以征治天下,但也懂得因時而治用的道理。他信奉儒家治世之道,重視儒政思想在社會中的重建。曹丕執政後繼承乃父的這一遺志,推崇儒家明君之道,仰慕仁君之舉。為此,曹丕在踐拃皇位之初,就以儒法治國復興文化建設。
他先後下詔制祭祀、定禮儀、復周制等,一系列政治措施復興儒學。曹丕在興儒的同時,不忘提倡文化建設。黃初元年,曹丕下令恢復太學,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機構,傳播儒家經典。後又對經學典籍進行收集和整理,鼓勵士人學經注經發展文化事業,一時間注經之書不斷問世。
曹丕還曾多次因寫文章而獎勵過下屬,提倡文學創作。曹丕在位時「好賢知文」,廣泛招攬人才。放寬取士年齡的要求,繼承和大力推行乃父曹操「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的路線方針。
他這一系列的社會文化事業建設理念,為國家和社會的復興提供了人力保證的同時,也進一步地鞏固了曹魏政權的穩定,有利於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這些施政措施的落實,都為日後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眾多積極的因素。
三、總結
漢末建安時期是一個瀰漫著硝煙戰火的年代,朝代的更迭促使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瓦解與重構。包括曹丕在內的諸多建安文人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他們用生命的熱情,去堅持文學的存在與發展。、
時代造就英雄,同時也成就不朽的文學作品。曹丕—生愛好文學、廣著篇章、興儒倡文,為後世留下諸多的文化遺產,對於建安文學的繁榮發展貢獻可謂巨大。
縱觀曹丕的興儒倡文,其目的與他維護自身的政治利益有關。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其上層儒政思想意識形態,通過興儒倡文的方式,建立起了普遍社會心理的文化認同。隨著這種價值的認同感,逐漸成為當時個體行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
這不但有利於統治者意志的實現,同時也促進了社會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這對於新文學的創作與實踐,乃至一個時期審美潮流的改變,都具有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