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三世老將程普曾高度評價周瑜:「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這裡著重表明了周瑜為人儒雅、胸懷寬闊,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漢末三國,不僅是東吳的周瑜有儒將之風,在曹魏,也有一位謙謙君子,陳壽評價其「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這個人就是李典。
史載,李典出生於山陽鉅野縣,其伯父李乾是當地的大戶,有雄烈之風。李乾早年跟隨曹操平定黃巾、征討袁術,可謂戰功纍纍。緊接著,在曹操同呂布的對峙中,李乾奉命返回故里召集人手、整備兵馬。當時,呂布的別駕薛蘭和治中李封想暗中策反李乾,但是遭到了李乾的拒絕,於是薛蘭、李封惱羞成怒刺殺掉李乾。李乾之子李整,亦頗具父親的風範,他在李乾離世後果斷重新整備兵馬,和曹操的其他將領一起討伐薛蘭、李封,又一路隨曹操平定兗州,最後升任青州刺史。
載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追諡號為愍侯。
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魏延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謀反而被諸葛亮所殺,似乎是罪有應得。雖然曾有人替魏延寫翻案文章,但《三國演義》塑造的反賊魏延形象實在是深入人心,很難在世人的心目中抹殺。
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這個「叛逆」不是古代意義上的謀反,而是現代意義上的,比如我們會說某個小孩子挺叛逆),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回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說魏延謀反,則實在是冤枉,實際上魏延只是有爭上位的意思,想成為諸葛亮的繼承者,擔任起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事事務(他確實有這個能力)。然而並不能因此就說魏延本人沒有過失。
蜀漢後期不可多得的人才,智勇雙全,劉備得漢中,大家都以為太守非張飛莫屬,然備排眾議、破格提拔延為漢中太守,其中雖然也可能有別的原因,但足見當時延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只是延恃才傲物,多少有些目中無人,與朝中大臣相處不好,我想也包括諸葛吧,不然怎麼一直看著他不順眼呢,這是他悲劇結局的主要原因。
如果魏延不死,後蜀不會那麼快滅亡!所以綜合對比起來,魏延比李典厲害多了!而李典,不過是個渣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