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麻醉藥
麻醉藥是中國古代外科手術的極大成就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領域就已經開始使用麻醉藥了。
《列子·湯問》中寫神醫扁鵲為兩位患者實施剖胸手術,而讓其飲下了「毒酒」,患者喝完後便失去了知覺,長達3天之久。手術後,扁鵲又給二人喝下了「醒酒」,病人才得以甦醒。根據文章的記載,不難看出扁鵲讓病人吞下的「毒酒」其實就是麻醉藥的前身,可是「毒酒」的具體成分是什麼,書籍資料中卻沒有任何的記載。
東漢後期,戰爭連年不斷。華佗是當時著名的醫生,很多人都請他去療傷。可是,因為沒有麻醉藥,開刀剜肉時傷員們聲嘶力竭的喊叫讓人耳不忍聞。醫術高明的華佗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世上草藥不勝枚舉,是否會有一種草藥可以讓人暫時失去知覺,從而減少病人的痛苦呢?於是,他開始了反覆漫長的實驗,可是研究結果卻收效甚微。
一天,華佗給病人做完手術後,已經是筋疲力盡,再加上心情抑鬱煩悶便多喝了幾杯酒,結果酩酊大醉,人事不知。華佗的妻子見狀嚇了一大跳,當發現華佗的心跳、脈搏等一切正常時,妻子才確定他僅僅是喝醉而已並沒有其他病症。
華佗醒後,妻子把事情的經過向他講述了一遍。華佗猛然意識到,酒就是現成的可以麻痺人知覺的東西。經反覆試驗,他發現酒的確有麻醉性,於是手術前便先用酒來麻醉病人。但是用酒麻醉有個致命的問題:酒的麻痺時效短暫,如果手術持續的時間短,效果尚可,可時間一長,便失去了功效。麻沸散的發明有一天,華佗在行醫途中遇到了一位奇怪的患者:他牙關緊咬,眼睛瞪著,酣睡在地,脈搏、體溫等卻一切正常。經詢問發現,這位患者身體一向強壯,什麼毛病都沒有,只是誤食幾朵臭麻子花後,便昏睡在地。華佗如獲至寶,急忙讓病人家屬幫他拿來了些許臭麻子花,他摘取一小片花朵放入嘴裡品嚐,頓時覺得滿嘴發麻,而且頭暈目眩。此時的華佗已經認定這種花朵具有麻醉作用,他按照解除麻醉的配方為昏睡之人下藥,片刻之後,病人果真甦醒過來,這便讓華佗更加肯定了臭麻子花是一種絕佳的麻醉藥劑。經過多次試驗,華佗發現,臭麻子花的花、葉、根、果都有麻醉性,但其果實麻醉效果最好。後來他又拜訪各地名醫,多次嘗試,終於研究出了麻醉藥。他發現,當麻醉藥配以熱酒使用時,麻醉效果更好,便將其命名為「麻沸散」。「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此後,華佗名聲大振,確立了其在麻醉界的鼻祖之位。只可惜,他生不逢時,與「寧肯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生在同一個時代,最終落得個曹操刀下之魂的下場,從此「麻沸散」便失傳了。
華佗的麻沸散為何有麻醉功效?原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曼陀羅。它體內含有東莨菪鹼、莨菪鹼、曼陀羅鹼、阿托品等生物鹼,當這些生物鹼進入人體後,干擾、破壞了神經的正常功能,從而使其具備了止痛、鎮靜等麻醉功效。如今,麻醉藥已經是臨床醫藥中必不可少的藥劑,它從麻沸散進化為現在的麻醉藥,歷時漫長。讓人們倍感迷惑的是,在麻沸散失傳後的若干年裡,人們又是如何重新找到麻醉藥方的呢?不過這也不再重要,只要有對醫藥癡迷的人,就會不斷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