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馬超的一些趣事,歡迎閱讀評論。
(韓遂)乃點手下八部軍馬,一同進發。那八部?乃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也。八將隨著韓遂,合馬超手下龐德、馬岱,共起二十萬大兵,殺奔長安來。長安郡守鍾繇,飛報曹操;一面引軍拒敵,佈陣於野。
西涼州前部先鋒馬岱,引軍一萬五千,浩浩蕩蕩,漫山遍野而來。鍾繇出馬答話。岱使寶刀一口,與繇交戰。不一合,繇大敗奔走。岱提刀趕來。馬超、韓遂引大軍都到,圍住長安。鍾繇上城守護。長安乃西漢建都之處,城郭堅固。壕塹險深,急切攻打不下。一連圍了十日,不能攻破。
龐德進計曰:「長安城中土硬水鹼,甚不堪食,更兼無柴。今圍十日,軍民饑荒。不如暫且收軍,只須如此如此,長安唾手可得。」馬超曰:「此計大妙!」即時差「令」字旗傳與各部,儘教退軍,馬超親自斷後。各部軍馬漸漸退去。鍾繇次日登城看時,軍皆退了,只恐有計;令人哨探,果然遠去,方才放心。縱令軍民出城打柴取水,大開城門,放人出入。至第五日,人報馬超兵又到,軍民競奔入城,鍾繇仍復閉城堅守。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馬騰被曹操殺害後,馬超的弟弟的馬岱躲過了曹操的追殺返回西涼,將馬騰遇害的消息告訴了馬超。此後,馬超與韓遂聯繫,出兵攻打長安。長安郡守鍾繇堅守不出,戰事陷入僵持。馬超部將龐德獻策,佯裝撤軍,自己秘密率部進入長安。最終,龐德在長安西門斬殺鍾繇的弟弟鍾進,與城外的馬超裡應外合,一舉拿下了長安城。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龐德口中的「唾手可得」, 意為向手上吐唾沫,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毫不費力就可以得到。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後漢書公孫瓚傳》注引《九州春秋》中的「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小說中妙處的馬超與韓遂起兵叛亂,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但原因和過程卻有著巨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馬超起兵是因為父親馬騰被曹操殺害所致,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馬超起兵時馬騰還在許昌擔任衛尉,並沒有被殺。按照《三國誌馬超傳》載,馬超起兵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而馬騰則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所殺。小說作者之所以將馬騰被殺的時間提前到馬超起兵之前,目的是為了體現馬超起兵叛亂的正義性,畢竟馬超是小說中的正面人物,豈能為了按照真實的歷史記載為了一己私利而起兵謀反呢?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馬超採納龐德的建議拿下長安,也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的虛構。按照《三國誌鍾繇傳》的記載,儘管此時的鍾繇的確坐鎮長安,並參與了後來的關中之戰。但馬超、韓遂的叛亂,僅限於關中地區,並沒有危及長安。因此,這個情節只是為了突出龐德的謀略和馬超的勇猛而虛構出來的情節。
小說中還提到了跟隨馬超、韓遂一起叛亂的十位將領,他們分別是龐德、馬岱、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這十人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據《三國誌馬超傳》注引《典略》載:「建安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韓遂等,凡十部,俱反,其眾十萬,同據河、潼,建列營陳。」而龐德和馬岱原本就是馬超的部將。
此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曹操親征關中,擊敗韓遂和馬超。最終,馬超逃往漢中,後來又投靠了劉備。韓遂則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被殺。龐德和馬岱的結局大家比較熟悉,前者後來在漢中歸順了曹操,最終在樊城之戰中被關羽所殺。馬岱則跟隨馬超投靠了劉備,成為諸葛亮北伐大軍中的一員將領。那麼,其餘的八人結局又是怎樣的呢?綜合《三國誌》相關傳記的記載,這些人的結局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關中之戰中戰死,如李堪、梁興、成宜和龐德;第二類是投降曹操。這類人有三位:侯選、程銀和楊秋;第三類則是下落不明。這類人有兩位:張橫和馬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