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關羽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01劉備給關羽孤傲「加油打氣」
關羽性格孤高自傲,當世之人能夠得到關羽認可的實在不多。劉關張三人自桃園結義,一路艱苦創業,同食共寢,彼此之間形同一人。從公元184年到220年(關羽兵敗身亡)整整16的年時間,兄弟三人不可能不瞭解彼此性格。
再加上荊州是戰略要地,同時也是是非之地,吳蜀兩家為此發生過多次不愉快的摩擦。一定程度說,看護荊州不單單是猛將鎮守那麼簡單,更需要有一位能夠調停吳蜀關係的中間人。縱觀整個蜀漢政權,劉備可以派任何人去,哪怕是張飛和趙雲,唯獨不能由關羽坐鎮荊州,為何?答案是關羽太高傲,曾經數次羞辱東吳君臣。此前,孫權想著結交關羽,緩和吳蜀之間的關係,便派遣使者帶著聘禮,向關羽的女兒提親。關羽面對東吳的提親,表現得十分高傲,甚至高傲到有些低能,他對孫權使者說「虎女焉能嫁犬子」。
關羽實在不應該口出狂言,當著屬下的面如此羞辱孫權,換做哪個英雄豪傑能夠承受。關羽此話一出,算是與東吳孫權結下無法消解的仇恨。孫權只有誅殺關羽,才能向天下證明到底誰才是虎犬之輩。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要想毀滅一個人,必先讓他膨脹「瘋狂」。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此時的關羽在眾多榮耀的簇擁下,早已漸漸地失去理智。從他本人初次登場的經歷來看,他的豪情傲氣與武藝謀略一樣,天下人能夠企及的人實在不多。這些光環既成就關羽的生前身後名,也加速著關羽的「毀滅」。
劉備對關羽日益膨脹的行為,非但沒有加以約束,反而採取熟視無睹的態度,對關羽的封賞更是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劉備自稱漢中王時,曾給關羽封「假節鉞」,張飛、馬超等人也僅僅得到「假節」。《三國誌·關羽傳》有記載: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假是「暫代」之意,節杖象徵天子親臨,斧鉞是「君主的君權」。武將擁有假節,往往可以代替君主帶兵打仗,但假節鉞則可以全權代表君主行使一切權力。不得不說,蜀漢建立前期,劉備太「寵愛」關羽,正是這種無限度的溺愛,將關羽捧到蜀漢第二把交椅的位置,使得關羽變得更加目中無人。從關羽羞辱孫權,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再到「命喪臨沮」,劉備「功不可沒」。
02兄弟失和,劉備「借刀殺人」
蜀漢尚未建立前,劉備出於用人的需要,對關羽寵愛有加,使得關羽成為蜀漢真正的二把手。伴隨三足鼎立之勢逐漸趨於穩定,魏蜀吳三國和諧相處,蜀漢的矛盾便由外部隱患變成內部鬥爭。值得一提的是,劉備與關羽的爭鬥不是因為「權力」,而是兄弟君臣間觀念失和。關羽是一代儒將,他一生奉「春秋」為圭臬,晝夜研讀愛不釋手。深受春秋大義感染的關羽,他所追求的是「匡扶漢室」,畢生以「漢家之臣」為理想追求。劉備則不同。最初,兄弟三人結伴闖江湖時,所提出的口號是「忠心漢室,解救獻帝」。隨著劉備的勢力不斷擴大,野心也隨之暴露,火急火燎地加速稱帝的步伐。
劉關二人的矛盾由此產生,漢獻帝劉協在禪位14年後(公元234年)才駕崩,站在關羽的立場來看,漢獻帝劉協雖是傀儡皇帝,但他仍然是漢家之主。劉備此時急於籌備稱帝,卻不思匡扶漢獻帝劉協。充分說明劉備一直以來用「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為幌子欺騙天下人。從關羽後來的活動跡象也能表明,關羽主要生活在荊州很少回成都面聖,君臣間互通書信的頻率都很少,以前是同床而睡、同桌而食知無不言的好兄弟,如今卻鮮有往來,劉關的感情間隙出現很大的裂痕。以前是兄弟,現在是君臣。劉備是「皇帝」,他想要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又怎能容忍有人與自己觀念不和。所以,關羽襄樊之戰失利時,蜀漢的救援速度行動緩慢,實則是想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而已。荊州屬於是非之地,魏蜀吳三國紛紛覬覦此地。雖然貴為兵家要塞,派悍將鎮守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荊州關係蜀漢的北部門戶,但劉備對荊州的佈防存在很大的問題。
先是用人問題。
關羽作為主將是下下策,上文提到關羽的性格太過剛烈,不擅長阿諛我詐的人際關係處理。關羽的人緣差不僅表現在對待魏吳的態度,對自己的同僚也經常愛答不理。
經過赤壁之戰後,荊州一帶的局勢相對平穩,吳蜀兩國也達成暫時擱置的協議,魏國也沒有興兵來犯的意向。此時,三國都想維持和諧的局面,力圖發展內部生產。
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帶動一個人的價值轉變。
魏蜀吳三國關係緊張時,派「萬人敵」的關羽鎮守是最佳人選。一旦三國默許停戰協議,關羽的存在很有可能引起新的矛盾,後來的襄樊之戰是最有力的佐證。
再是城池設置問題。
荊州附近有諸多小州郡,作為荊州本部的協防。劉備若是知道關羽的問題,應該慎重地給關羽佈置協防偏將。悲哀的是,劉備給關羽選配的偏將是劉封、孟達、糜芳等。
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一介文人士大夫。自古皇家國戚哪有感情可言,無不是圍繞權力官爵的爭鬥,又加上關羽素來有輕視士人的行為,所以襄樊之戰中,糜芳不顧及與劉備「姐夫與小舅子」的關係,率先開城投降東吳(多說一嘴,從糜芳身上驗證一句真理「一個人有過一次背叛,便會有第二次背叛」,當年追隨陶謙時,糜芳兄弟極力慫恿劉備取代陶謙自領徐州,如今又背棄親情投靠東吳)。
劉封與關羽的仇恨更大,劉備尚無子嗣時,曾有意立義子劉封為儲君,遭到關羽的極力反對,劉封為此念念不忘,懷恨在心。聽說關羽襄樊失利,索性禁閉城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遲遲不發兵解救關羽。
終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以「敗走麥城」的方式為人生收場,為後世留下「大意失荊州」的刻骨教訓。
關羽一路走來,為人正直,不屈氣節,他的人格非常值得肯定。自古以來,武將大多不死於戰場,而是死於一殿之臣,關羽也不例外。或許,筆者的分析有些陰謀論的成份,筆者若有高見,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