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很多人都認為,在三國時期,曹操更喜愛文采斐然的曹植曹子建,最終卻還是選擇了另一個兒子曹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曹丕繼位之後,對自己的這個親弟弟也曾想過下毒手,所以總是覺得曹丕心狠手辣,而曹植卻是十分無辜。那麼,這樣的想法是否有些偏激呢?真實情況下,曹丕對曹植是什麼樣的,他們兄弟二人的感情如何呢?
在權力的爭奪鬥爭中,尤其是當雙方的砝碼相差懸殊時,看舞台劇的觀眾們,總習慣用眼淚和移情於己的感歎,掩飾掉「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致命缺陷。曹丕曹植是在爭奪儲位,不是一般家庭的兄友弟恭,用心機、計謀再正常不過了,說到底是曹植手下人不像吳質給力罷了,看史書曹植並沒有主動參與爭奪儲位,都是他手下人楊修、丁儀兄弟在熱衷、鬧騰罷了。想要扶曹植上位來謀取利益罷了,曹操一開始就是對曹丕區別對待的,對很多兒子封了侯,唯獨曹丕是五官中郎將、丞相副,在一門躲多侯的情況下,不封侯的那個是要繼承老爹的爵位的。
所以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時的詔令「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覺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這樣;你們鬧騰什麼,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繼承人,否認自己曾經欲立曹植引起的政治風波,曹操不做聲,下面人以為有機會,就會鬧。曹老闆的心思確定了,就不讓人鬧騰了。還說自己一開始就是讓曹丕做繼位人的,等於說那些和曹植攪和在一起的人,很蠢來著。
曹丕狠毒無非是《七步詩》罷了,好多人是不信的,研究正史的話,還是不要相信了。曹丕有很多正當的理由殺曹植,比如醉酒辱罵監國使者,監國使者代表的是皇權,這是藐視皇權,私自祭奠先王。但是七步不成詩這個理由最差勁,曹丕不是傻子,他知道弟弟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否則也不用用哭來表示自己的孝心了。用曹植最擅長的東西來考校他,真是無語死了。曹丕曹植的關係沒有那麼差勁。
總的來說,爭儲事件歷時短暫,曹植只是作為他人謀取私利的依托被動參與。因此,整個事件沒有造成兄弟關係的隔閡: 建安二十年(215),曹丕尚托曹植索玉玦,二十二年(217)兄弟又一同宴飲。據曹植《黃初六年令》 黃初三年(222),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誣告曹植。曹植赴京陳誣告之罪。曹丕不聽眾議,免植罪使歸國。黃初四年(223),曹植徙封雍丘, 又為監官所舉,亦未治罪。
黃初五年(224) 春正月, 曹丕下令曰: 「初令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 敢妄相告, 以其罪罪之。 」 政令下達的原因未載,但聯繫曹植為監官所舉的時間及黃初五年後未曾受誣的情況來看,曹植無疑是此令的最大受益者。數次受誣,屢次赦免,曹丕待曹植真可謂寬容優厚。前人多謂曹丕遣使者羅織曹植罪名,其實不然。否則,曹丕為何既使人捏造罪名,卻又不治其罪? 究其實際,當時政策對諸侯王監察甚嚴,而監國謁者也不輕鬆,稍有不慎,即招殺身之禍。
《三國誌·魏書·楚王彪傳》 記,嘉平元年令狐愚與王凌謀立曹彪,事發,曹彪自殺。彪之官屬以下及監國謁者,坐知情無輔導之義,皆伏誅。」監國謁者、防輔吏擔負檢舉諸侯之過、防非輔正之責,楚之監國謁者因未能及時上報曹彪之過,便受株連被殺。因此,監國謁者勢必嚴密伺察諸侯之過,及時上報、 糾過,以免禍及自身。而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面對嚴密監察,必定會頻繁與監國謁者發生衝突,難免為其所奏。故曹植屢次為監國謁者所奏,實由己之行事所致,曹丕對其比較寬容,屢次赦免其罪責並未嚴肅處理。曹操曾訓誡曹彰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 」此語正可為曹丕與曹植關係之註腳。黃初以後,曹丕、 曹植情為兄弟,義為君臣,從君臣角度出發來看,曹丕待曹植不薄。
我再增加一個例子,「初植未到關,自念有過,宜當謝帝。乃留其從官著關東,單將兩三人微行,入見清河長公主,欲因主謝。而關吏以聞,帝使人逆之,不得見。太后以為自殺也,對帝泣。會植科頭負鈇鑕,徒跣詣闕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見之,帝猶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為不樂。詔乃聽復王服。《三國誌·魏書·曹植傳》:封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曹丕知道曹植的消息還是比較高興的,等到見了面,又裝著一副嚴肅的表情,不和曹植說話。
還有《三國誌·魏書·曹植傳》:「封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增加曹植的封邑,算是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