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評諸葛亮《出師表》:讀了不哭的都不是忠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岳飛評諸葛亮《出師表》:讀了不哭的都不是忠臣

雖然近年網友對諸葛亮的評價呈現多樣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忠君衛國,心繫社稷,憂國憂民的大忠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忠臣代表的岳飛同學給過諸葛亮一個評價,說是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哭出來的,都不是忠臣。這話肯定片面。但能得到岳飛這麼高的評價,可見諸葛孔明在中國人的心中地位之高,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

諸葛亮,字孔明,原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年幼時,父母皆喪,幼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隱居襄陽城西隆中,躬耕田畝,暇時讀書,留心世事,自具卓見,與司馬微、徐庶等人交遊。以龐德公為師,每次往訪,均拜於床下,龐德公稱他為「臥龍」。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其兄諸葛瑾仕於東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諸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執政期間,積極實行法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廣屯田,以利耕戰,使「民貧國虛」之蜀漢,呈現出「耕戰有伍,刑法整齊」之景象。率軍渡瀘水,平定南中後,又對西南各族採取和好政策,促進了邊緣地區的開發。對中華文明在西南地區的傳播起重要作用。而後揮戈北伐,攻擊曹魏,以圖統一全國。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善計謀,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其著被編為《諸葛亮集》24卷。今襄陽有「古隆中」遺址,前往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投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將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領、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他忠公體國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公元263年春,劉禪下詔在沔陽為諸葛亮建廟。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爵位。公元236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與諸葛瞻在綿竹大戰,諸葛瞻與大兒子諸葛尚一起陣亡,時年37歲。諸葛瞻二兒子諸葛京和諸葛攀的兒子諸葛顯於公元264年遷至河東。

南宋岳飛評價諸葛亮的《出師表》云:讀《出師表》而不泣,則其人必不忠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