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為什麼會被曹操關進監獄之中?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崔琰為什麼會被曹操關進監獄之中?

曹操這個人天性猜忌刻薄,不管是老朋友還是大功臣,只要是犯忌,他是一定要設法報復的。像孔融、許攸、婁圭這些人,都因為依恃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言語行為對曹操很不恭敬而被殺。如果說像許攸這個人被殺是因為狂妄之極的話,而尚書崔琰被殺就令人難以理解了。而殺他的那個理由更是奇葩,是因為服刑期間接待賓客時用手卷鬍子!

那麼,崔琰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是為什麼被曹操關進監獄之中的呢?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小故事,一起看看吧!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縣人。年少時為人質樸、言語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二十三歲時開始發奮讀書,二十九歲拜在經學大師鄭玄門下受學。後因為黃巾軍起,鄭玄遣散學生,崔琰就在青、徐、兗、豫等地四處漂泊,四年後返回家鄉。大將軍袁紹聽說後,就徵召他為下屬,讓他做了騎都尉。袁紹計劃進攻許都,崔琰勸諫不聽,結果導致官渡失敗。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都想得到崔琰,崔琰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不從,因此而被關進了監獄,幸虧得到陳琳等人的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打敗了袁氏,自己兼任了冀州刺史,任命崔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對崔琰說:「昨天查核冀州戶籍,人口達到三十萬之多,依然稱得上是大州啊!」崔琰又來了他在袁紹處那個敢諫不順的倔脾氣,回答曹操說:「現在天下分裂國家崩潰,袁氏兄弟大動干戈,冀州地區的百姓屍橫遍野。沒有聽到您帶領的軍隊首先實行仁政,訪問民風民俗,救民於水火之中,反而計算甲兵多少,把它當作頭等大事,這難道是我們這個州男女百姓對您的期望嗎?」曹操當時的臉色變得很嚴肅,在座的賓客都嚇得變了臉色,不過,曹操還是向他表示了歉意。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春天,曹操征討并州的高幹,留下曹丕守鄴城,讓崔琰輔助。曹丕在這期間一再外出打獵,穿獵裝、騎快馬,興趣全在這上面。崔琰引經據典規勸曹丕,讓他接受袁氏父子驕奢淫逸導致敗亡的教訓,重視國民困苦,給百姓施予德政。還讓他別忘了自己的身份,多為父親分憂,思慮治國的妙策,以社稷為重,而不是該幹這些遊戲娛樂之類的小事。曹丕接受了崔琰的建議,脫下了獵裝,燒燬了打獵用的工具。

曹操出任丞相,崔琰被任命為東曹掾。在下達委任書時,曹操說:「你具有伯夷的風範,史魚的耿直,貪夫因敬仰您的大名而變得清廉,壯士因崇尚您的聲譽而勉勵自己,完全可以作為時代的表率。」伯夷就是那個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粟的人,歷來被認為是氣節高尚的仁義之人。史魚是春秋衛靈公時期的衛國大臣,以敢於進諫揚名於史。他多次建議衛靈公重用賢者蘧伯玉,勸退佞臣彌子瑕,生前沒有成功,死後用屍體繼續勸諫,被稱為「尸諫」。被孔子稱讚為最秉直的人,不管是君主的有道還是無道。曹操以這樣兩個名人來形容崔琰,雖說有些誇張,卻也說明了崔琰氣節的高尚和性格的耿直。事實也證實了崔琰的確是個耿介之人。曹操為魏王期間,崔琰被任命為尚書。這時候曹操還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究竟讓誰來當這個魏王太子?曹操用密函的方式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只有崔琰的上奏文書沒有封口。他的答覆是這樣說的:「我聽說《春秋》的原則,確立繼承人要選兒子中年長的,再說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繼承正統為太子。崔琰將用死來堅持這個原則。」這時候,曹操內心裡是喜歡曹植的,而曹植又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卻推薦了曹丕。曹操覺得崔琰公正坦蕩,晉陞他為中尉。

是什麼事情讓崔琰獲罪入獄的呢?

崔琰曾經舉薦過巨鹿人楊訓,說他雖然才能不足,卻清廉耿直遵守正道,曹操同意,任用了楊訓。等到曹操當上魏王,楊訓上表稱頌曹操的功德。漢制,非劉姓不得稱王,曹操稱魏王,被認為是正式篡漢的第一步,所以楊訓此舉,被認為是趨炎附勢,這引起了當時不少人的譏笑,同時認為崔琰舉薦人不當。崔琰從楊訓那兒取來表文草稿後看了,給楊訓寫信說:「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那意思是:「讀了您的表文,事情好啊!時勢啊時勢,該當有變化的時候。」有人將崔琰的這封回信報告了曹操,說他這是傲世不訓,怨恨誹謗,曹操大怒,說:「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那意思是說:「諺語說『生了個女兒啊』,『啊』(耳)字不是個好詞語。『該當有變化的時候』(時乎),含義很不恭敬。」於是把崔琰處罰為做苦工的囚徒。在此期間,曹操派人去看崔琰,崔琰言談表情沒有一點屈服的意思。更有甚者,還有很多的人去看他。崔琰這個人聲音宏亮,身材高大,眉清目秀,尤其是有一副好鬍鬚,長達四尺。在有人去看他的時候,他「用手捲著鬍鬚,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憤怒」,於是將崔琰賜死。

《三國誌》在寫到曹操殺孔融、許攸、婁圭、崔琰時,說崔琰是最讓人痛惜的,直到三國歸晉天下統一後還有人為他感到冤屈。

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崔琰給楊訓的回信,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大不敬」,而曹操給出的那個解釋,實在是牽強的不能再牽強,離譜的不能再離譜啦!如果說這件事遇到一個白癡皇帝,下面有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曲解人意,把「事佳耳」偷換成「生女耳」,尚且有情可原,但曹操自己就是一個文學家,為什麼還會幹出這般離譜之事呢?不要說到《三國誌》成書時有人感到崔琰最冤,就是我們今天來看也覺得此事有點兒費解。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把這件事高調處理,一定要將崔琰治罪呢?應該說有兩個原因:

一是曹操不允許臣下持中間立場。曹操當魏王,這意味著漢朝即將終結,天下不乏悲憤漢亡之人,因而要對曹操進行詆毀,可以說,這是曹魏內部的一個政治敏感期。此時的曹操,同樣也處在一個特別敏感的心理狀態之下,任何的不順從都會讓曹操視為敵對,他就是要通過關崔琰來一個殺雞儆猴。如崔琰的回信,如果是換做其他事情,即便是曹操認為「耳」不是一個好詞語,也會一笑了之,但唯獨這件事不行。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崔琰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最低限度也就是站在中間立場上,算不上什麼不恭敬的反對派。如,崔琰沒有在第一時間表態說「楊訓沒有什麼不對」,而是拿信來看看,然後再表態,而信中所說,又有「時勢讓曹操得勢」(時乎),而不是「天命民望」讓曹操當這個魏王。天命這個東西對皇帝很重要,尤其是對於那些改朝換代的皇帝。劉邦把自己母親來了一個真龍附體,就是說自己這是受命於天,他就是那個真龍天子。這天下不是他一城一地打下來的嗎?還要搞那個彎彎繞幹什麼?說到底,這東西有用。你看漢獻帝劉協封曹操魏王的那個詔書,不是也說「是他感動了上蒼,這才誕育了曹操」嗎?封曹操為王是董昭倡導的,他的理由是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大臣有曹操這般功勞,包括伊尹和周公。崔琰說「時乎」,有點兒不主動,似乎是像一個政治中間派的感覺。在這個政治敏感時期,曹操會把一切中間派當作反對派來對待的。這種讓曹操繼續上位當皇帝和悲歎漢朝將亡充斥著曹操整個晚年,而曹操的政治追殺也伴隨著整個這一時期。曹操不允許有中間派存在,崔琰不幸成為了曹操的「祭刀」者。崔琰沒有直接被送上法場,而是被罰做苦工,曹操是想讓崔琰辯解「求饒」的,這樣就可以樹立另一種榜樣,可惜崔琰是一個寧折不彎的人,這就出現了「卷鬍子」事件導致崔琰被殺。

二是曹操對崔琰頗多忌諱。崔琰「外表威嚴,朝廷官員都敬仰他,而曹操對他也有幾分敬畏」。還有一點,崔琰舉薦的人太多,這在整個封建時代往往會形成一種「門派」,從而威脅到最高統治者。曹操雖然自己僅僅想當「周文王」,但很清楚他要兒子當「周武王」代漢而立的,一個有威信、有較大影響力的不馴服者,曹操是不能容許他的存在的,這就是崔琰被殺更深層次的原因吧。

崔琰服務的是魏國,當的是魏官,只因為沒有達到曹操的政治要求而被殺,這讓我們看到朝代更替的血腥之外,也不能不為崔琰感到悲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