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中劉備的名聲比曹操好?羅貫中是怎麼黑曹操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三國中劉備的名聲比曹操好?羅貫中是怎麼黑曹操的?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曹操和劉備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一部三國演義,黑化了曹操,美化了劉備,然而問題是,如此高難度的動作,羅貫中是怎麼做到的。

關於曹操,羅貫中動的筆墨很多,很難一一例舉,就說兩件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

1.

第一件,關於對曹操的評價,最有名的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是誰說的,三國演義裡明明白白的說,這人不是別人,漢末名士許劭。

許劭

因為漢朝做官,主要施行的是推舉制,但該怎麼推舉呢,只能選擇有德行或有學問的人,這樣的人當然自己說了不算,他得有個大家都承認的標準,這個標準應該由誰制定呢,自然是社會上德高望重的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看人看得很準,評判人評判的很到位的人便由此而生,這種做法到了曹魏,便因此而產生九品中正制,相對於漢朝,自然是更細化,更規範,當然,這是後話, 暫且不提。

很明顯,許劭就是這樣的人,曹操通過橋玄、許子將,繞了七八道彎才找到他,這段內容三國演義裡也說過,跟歷史也比較吻合,然而到了很實際的內容時,羅貫中就悄沒聲息地做了個手腳,因為原話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

這一看,不但調換了順序,很有幾個關鍵詞也做了變化,許劭的願義是,曹操這個人頭腦靈活,做事不循常規,在太平盛世,會成為為世俗所不容的能臣,到了亂世, 他的這種優點便更有用武之處,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英雄 ,然而, 經羅貫中這麼一調換,曹操一個食漢祿,卻成為漢賊的形象便由此埋下伏筆,以至於今後怎麼變壞,那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而且經這麼一調換,也就把許劭這個適合做人事工作的幹部硬生生變成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棍。文人的筆法就能有這麼厲害。

2.

第二件就是,那句大家都知道,並飽為後人詬病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了,關於這一點,演義的出處跟史實是差不多的,都是殺掉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之後所說。

陳宮

不過在出場人物上,羅貫中硬給加進去一個捉放曹之後又跟曹操分道揚鑣的陳宮,事實上 ,陳宮這會根本不在曹操身邊,他後來是反對了曹操,但並不是為了呂伯奢 ,而是好友邊讓。

而曹操的原話根本不是那句,而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難道只是我對不起他們,他們就沒有對不起我嗎。曹操是風聲鶴唳的逃犯,你出門大酒半天不回,半夜殺豬也不給人家說一聲,這種情況下還不起疑,那不成傻子了嗎。

您瞅瞅,兩句話就給篡改成這樣 ,曹操還能是好人嗎。

3.

關於劉備,啥也 不說了,演義中說他愛哭,事實上,劉備愛哭嗎?很狂妄的,怎麼跟曹操煮酒論英雄,怎麼上廁所之後跟劉表耍點小情緒咱暫不多說,單說他一句著名的話,什麼話:使汝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

劉備

這句話是對曹操麾下的將軍,還東遊西逛的時候,對曹操麾下將軍說的,意思很簡單,我就怕曹操一人,其餘,湊一塊也不是對手,白給啊。這還是個老實巴交的,只會哭鼻子的人說的話嗎。

事實上,他也很有本事,演義裡諸葛亮剛出山,火燒博望坡,打敗夏侯惇等人的那一仗其實是他打得,那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也不知什麼原因,羅貫中就給硬加到諸葛亮身上。

小事如此,大事更不用說,總之呢,曹操、劉備,一個盡力抹黑,一個盡力美化,為此還有點乾坤挪移,不擇手段,然後就給後人留下壞曹操,好劉備的印象,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個人認為,也是兩條。

4.

出身。曹操的父親曹嵩,失敗了宦官曹騰做乾爹,但之前什麼來頭, 三國誌當中也只能說:莫審其出身,沒人知道什麼來歷,沒有來歷,還當了宦官的孫子,在講究門第的古代,這種人能有大出息嗎,如果有,讓那些根紅苗正的人怎麼辦?

而劉備呢,的的確確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這是一份很清晰的傳承,血統如此高貴的人,一般都會奉天命而生,那麼,他自然只能當好人,而且還是大好人了。也就是說,從出身上看,兩人玩官兵捉賊的遊戲,誰是官兵,誰是賊,那時早就訂好劇本。而且還不容更改的。

作為。曹操在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屠過城,尤其是打徐州,為父親報仇的時候,在江蘇睢寧、安徽泗縣一帶「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來雖經謀士參謀勸說有所收斂,但這已成他人生中的一大敗筆;而劉備呢,仁義,一個勁兒的仁義,仁義到陳壽也不得不誇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事逼事威而言不失道。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自律,堅持,名聲就這麼流傳下來,簡單點說,曹操行霸道,劉備行王道,比較下來,老百姓似乎更喜歡王道,如此一來,劉備名聲想不好都不行了。

曹操和劉備

這就是同是三國英雄,為什麼感覺世人常說曹操,而不常提劉備的道理,如果說的還有幾分道理,請點贊關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