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危受命,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的前因後果
建安十三年八月,曹操率兵南下征荊州,劉表卻在這個緊要關頭突然病逝,剛剛接過班的劉琮失去了主張,當曹操兵臨新野的時候,在襄陽的劉琮為求自保,繞過前線的劉備,投降的曹操,緊急關口,劉備只得率眾南逃。
曹操得知劉備南逃的消息後,親自率領5000騎兵,追殺劉備,劉備南逃隨員10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10幾里,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有人建議劉備應該立即撲到江陵這個戰略要地,守住江陵,抵抗曹操,劉備卻堅持帶上隨行的十餘萬百姓,只是命令關羽帶上一萬水軍順漢水往下走,前往江陵接應。劉備認為「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
曹操大軍日行300里,很快就在當陽的長阪坡追上了劉備,長阪坡一戰的結果是:劉備兵敗如山倒,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了,只得與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操繳獲了劉備大軍的人馬、輜重。長阪坡一戰劉備靠張飛保住了性命,靠趙雲找回了妻兒。最終和前來接應的關羽匯合後,手上有了兩萬人馬,但與曹操的大軍較量,仍然是不堪一擊。接下來劉備該何去何從呢?
就在劉備一籌莫展的時候,孫權手下的謀士參謀魯肅卻星夜兼程來找到了劉備,此時的劉備狼狽不堪,魯肅為何要來找劉備呢?
原來當劉表去世的消息傳到江東以後,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深知此事對於江東集團的重要意義,魯肅立刻對孫權建議:荊州這個戰略要地是「帝王之資」,現在劉表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已經為爭奪繼位人的位置已經不和了,而他們兩個人中間夾著一個號稱天下梟雄的劉備,荊州地區未來的形勢極其的不明朗,希望將軍派我去瞭解一下情況,名義上是去弔唁,表達我們對劉表去世的哀思,實際上是去看看劉備、劉琦、劉琮下一步的行動,如果他們三個人團結起來,我們便可以聯合他們去對抗曹操,如果他們互相打起來,我們就可以趁亂奪取荊州。於是孫權立刻批准了魯肅的請求、魯肅從柴桑(現江西省九江市)出發,當魯肅到達江陵的時候,得知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從樊城南逃的消息。魯肅繼續前行,與劉備相遇於當陽的長阪坡。
處在敗軍之際、前途無路的劉備準備投奔蒼梧太守吳巨,魯肅認為蒼梧太守吳巨現在連自己都保不住,又怎麼顧得了將軍(劉備)你呢。我的意見是聯合我們江東,一起對抗曹操。現在江東政權穩固,兵精糧足。劉備欣然同意。之後劉備率眾向東逃往夏口,曹操直撲江陵,拿下了江陵這個戰略要地、軍需倉庫。
在這個緊急關頭,諸葛亮臨危受命和魯肅一起前往江東求救於孫權。諸葛亮能否完成這次外交使命是劉備集團生死攸關的大事,也關係到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和價值。所以這次出使的東吳,諸葛亮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荊州大勢已去,魯肅為孫權設計的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已不成立,曹操取下荊州、拿下江陵後,緊接著順江而下把鬥爭的矛頭直指劉備。江東集團和劉備集團有著不一樣的政治利益和矛盾。因此劉備集團想要聯合江東的難度是相當大的。
荊州集團和江東集團是世仇:
殺父之仇——孫權的父親在攻打荊州時候,被劉表的大將黃祖殺害。
奪將之恨——建安十三年元月孫權西征黃祖,殺掉黃祖,屠其城。
劉備處於新敗之際:
在當陽的長阪坡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敗軍之將不言勇的劉備,並無較好資本與孫權聯合。
諸葛亮本人資歷尚淺:
臨危受命的諸葛亮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並無較大影響力。加之此時的諸葛亮只是劉備的一個幕僚,並無正式職務。
面對各種不利因素,諸葛亮是如何憑借自己的政治智慧與外交天才實現孫劉聯盟的呢?
與孫權進入正題以後,諸葛亮便高瞻遠矚、大氣磅礡。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海內大亂,將軍(孫權)起兵江東,劉豫州(劉備)收眾漢南,與曹操並征天下」。諸葛亮不動聲色的把自己隆中對的思想傳遞給了孫權,還和孫權統一了戰線——曹操是敵,將軍(孫權)是友。諸葛亮便獲得了和孫權談判的對等地位,也將孫權置於和曹操的敵對地位,這確實體現了諸葛亮傑出的外交才能。但孫權也不是等閒之輩,文韜武略,樣樣不低於別人,絕不是幾句話就能夠矇混過去的。何況劉備剛剛大敗,孫權則其實是準備觀望的。諸葛亮再分析,劉備已經無用武之地,請將軍(孫權)看清形勢該降曹還是抗曹。孫權則反唇相譏,劉備為何不投降呢?諸葛亮大義凌然的回答,劉備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望所歸,這樣的人當然是死戰到死。諸葛亮大義凌然的一番話說的孫權熱血沸騰。
孫權最終權衡了江東集團的利益之後,於是拍案而起,決定聯劉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