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諸葛亮口含米,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三國演義》之中羅貫中將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完美的智慧化身,魯迅先生就說過:「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多智而近妖」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恰當的概括,《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也確實是如此。
《隆中對》料定天下三分,博望坡火燒曹軍,在江東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借東風等等,這樣的一個完人你都不知道他到底要如何失敗,不過演義也逃不脫最終的歷史框架,諸葛亮最終還是病亡了,他在最後一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終年54歲。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三國演義》中曾經描述他為了能夠延長壽命而擺了七星燈,沒有想到最後被魏延一腳給踢翻了,在當夜司馬也夜觀天象發現天邊有一顆奇星在蜀軍營地裡面墜落,他知道諸葛亮已經死了,於是就馬上起兵朝著蜀軍營地前進,不過謹慎的他在路上也犯嘀咕,自己並沒有真正地贏過諸葛亮多少次,蜀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如果諸葛亮在前面設伏怎麼辦,那追擊不就中了他的圈套了嗎。
為了掌握最準確的消息,司馬懿還是派人去蜀軍營地探查了下,發現諸葛亮確實是死了,於是他下令全軍追擊,不料此時從蜀軍營地裡一些蜀國的士兵們將裝有諸葛亮屍體的木龕推了出來,見到諸葛亮的魏軍驚覺有詐,於是大肆後退,一直退了50里地,這也就是「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由來。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了,《三國演義》當中是這麼描述的「我死後不能發喪,你們作一個大龕,讓我的屍體坐於其中,口中給我含米七粒,腳下點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如此則將星不墜。我的陰魂自起鎮之。」也正因為如此,口中的七粒米保證了諸葛亮的將星沒有隕落,很好的麻痺了司馬懿,這也是為什麼蜀軍能夠嚇退魏軍了。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其中有很多誇大和神話的成分,比如劉備在蔡瑁和張允的追殺當中走投無路,他座下的的盧馬突然猶如神助,直接飛上了懸崖。還有關羽是被東吳殺死的,不過他死後顯靈直接把呂蒙給嚇死了,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曹操砍樹能砍出血來,諸葛亮借東風是靠的登壇作法等等。
但是現代的我們卻不能夠將這樣的說法看做是歷史上所發生過的事,這樣的神話傳說很顯然是羅貫中為了推進劇情發展所編造的,有很大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尊劉貶曹這個主題展開的。那麼諸葛亮口含七粒米就不單單是羅貫中所寫的那樣是為了讓天上的將星不隕落從而迷惑司馬懿。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古人對於葬禮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死與生是兩件大事,如若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話,將要面臨一些儒生的口誅筆伐,而且還會被寫進史書當中被後世人所記住,諸葛亮作為士大夫的代表不可能只是為了裝神弄鬼這麼做。
古代的等級制度很是嚴格,每個階層的人的死亡都有不同的別稱,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這就是人死以後不同的稱呼,那麼口中所含之物也有講究,「天子飯以玉,諸侯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貝也」。
諸葛亮作為士大夫當然是口中要含幾粒米了,那麼為什麼他的口中要含七粒米呢?主要是因為七在我國古代有許多比較特殊的含義,正月初七被定為「人日」,人死後七天魂魄會回轉,諸葛亮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將口中含上七粒米,就是為了能夠保持生前的樣子,這樣一來才能夠保證迷惑司馬懿那個老狐狸,等到蜀軍完全撤退,司馬懿也悔之晚矣,諸葛亮和蜀軍安全地撤回了蜀國,收復蜀國的任務只能交由後人來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