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在歷史上真的是個儒雅的才子嗎?為何有這種說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飛在歷史上真的是個儒雅的才子嗎?為何有這種說法?

張飛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與結拜兄弟關羽並稱為「萬人敵」。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這句膾炙人口的歌詞既是在介紹典韋、曹操、張飛三位歷史人物所對應京劇臉譜的顏色,也反映出了人們心目中對這三人的大體印象:典韋為人勇猛,臉譜是黃色;曹操陰險狡詐,因此是白臉;至於張飛,則被公認為豪爽而粗暴之人,因此臉譜是黑色。

在普遍印象當中,張飛就應該是五大三粗、魁梧剽悍的武人形象,甚至還理所應當地擁有著黝黑的皮膚和粗獷的嗓音。不過,網絡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張飛其實並非莽夫,而是一個英俊儒雅的才子。那麼,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什麼形象呢?我們不妨從史書尋找答案。

對於張飛的相貌、體型,作為正史的《三國誌》當中確實沒有多少記載,只是說他「雄壯威猛」。正因為沒有確切詳細的記載,所以不管說張飛是個什麼形象,似乎都沒法證偽。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史料中一些細枝末節之處大致勾勒出一個接近真實的張飛形象。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舉兵南下攻打荊州,劉備被迫逃亡,雙方上演了一出驚險的追逐戰。在連續行軍一天一夜後,劉備逃至位於今湖北宜昌境內的當陽長阪坡,而為了逃出生天,他甚至拋下了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幼子劉禪。危急時刻,張飛受命率領二十騎兵為劉備斷後,史書對此記載道:「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也就是說,當時的張飛曾經僅憑自己的氣勢與大喝一聲就震懾住了數量上遠超己方的敵軍,甚至是敵軍沒有一個人膽敢上前。要想實現這一點,如果張飛的形象真的如流傳那般「俊俏儒雅」,恐怕是難以做到的。單憑長阪橋上的發揮,或是他人對張飛「熊虎之將」、「暴而無恩」的評價,其實張飛的形象到底如何就已經不言而喻了。

那麼,為何會有張飛其實是個儒雅才子的說法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叫做劉巴的名士了。劉巴本是荊州零陵郡人,後來幾經輾轉投入劉備麾下,官拜尚書令,並與諸葛亮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據《零陵先賢傳》記載,張飛曾經因為仰慕劉巴的才華而跑到其家中與他一同休息,但劉巴卻一直保持沉默,不願意搭理他。

儘管在許多人心中,張飛的形象都十分粗魯,但實際上史書對他的評價卻是「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敬重有學問和修養的名士,但不體恤士卒或下人。雖然自己並非儒雅風流之人,但張飛確實很尊敬讀書人,這一特質讓他生前被劉巴這樣的名士嫌棄,卻幫助他在死去多年後獲得了讀書人的喜愛和推崇。

元朝時,著名畫家吳鎮首先為張飛作詩道:「關侯諷左氏,車騎更工書。文武趣雖別,古人嘗有餘。橫矛思腕力,繇像恐難如。」在他的口中,張飛精於書法,其水平甚至在同時期著名書法家鍾繇、皇象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不管是史書還是各類書法評鑒著作當中,都沒有出現過張飛的姓名。

後來,「明代三才子」之一,以博學著稱的楊慎在作品《全蜀藝文志》中表示張飛曾創作《真多山遊記》,又在《丹鉛總錄》中稱涪陵有一個張飛銘刻過字的刁斗,且「其方案甚工」。甚至,還有一位不見於史料的明代畫家卓爾昌在《畫髓元詮》中表示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不幸的是,這些記述和所謂的證據基本都被證偽,要麼是後人偽造,要麼存在著「時空錯亂」的嚴重矛盾。

事實上,從三國到元明之間的千餘年時間裡,有關張飛在書法、詩賦甚至繪畫方面的才能根本沒人提起。直到明代,對於張飛這些「特長」的記載才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其中是否存在蹊蹺不言而喻。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寫道:「釋嚴顏,誨馬超,都是細心作用,後世目飛為粗人,大枉。」這是說張飛並非一個從頭到尾都粗魯愚笨的莽夫,他也有過利用智謀獲勝或得利的例子。

馮夢龍的說法誠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後人將張飛塑造成儒雅甚至俊俏之人,也純屬沒有根據的無稽之談。追溯原因,或許是因為張飛儘管是著名武將,卻非常尊敬讀書人,因此後來的讀書人便也「投桃報李」,將張飛進行了一番可以說有些誇張的美化。到了現代,明朝人美化張飛的記載被一些人信以為真,於是張飛的形象也就在人們的道聽途說和添油加醋中成為了「美男子」,實在可謂貽笑大方。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