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三國時期,傑出的人物燦如星河,數不勝數。不過到了三國後期,人才逐漸凋落。其中在蜀漢集團中有個人物叫楊儀,在三國時代此人不算是一流人物,卻適時脫穎而出,成了蜀漢集團的柱石諸葛亮手下的紅人,甚至在諸葛亮死後他也是諸葛亮的繼位人之一。但這位蜀漢政壇冉冉升起的新星隨後卻被閒置冷落,最終落得自殺身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楊儀原本是荊州刺史傅群的秘書(主簿),後投靠關羽,又經關羽引見,見到了劉備。《三國誌》載:「先主與語論軍圍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不得不說楊儀被劉備和諸葛亮賞識的確是有才幹。他跟隨諸葛亮參加了歷次北伐,擔任丞相長史加綏軍將軍。丞相長史的職務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協助諸葛亮處理日常軍務。而楊儀把這個工作做得很出色。《三國誌》中說:「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三國誌·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當時諸葛亮對楊儀十分信任,把軍隊的日常雜務以及規劃調度等具體工作都交與楊儀,而楊儀處理這些事務來也是胡蘿蔔就酒——嘎蹦多脆,因此深得諸葛亮的器重,每天伴隨諸葛亮左右,成了諸葛亮的大紅人。要知道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眼裡都不揉沙子,都閱人無數。楊儀能得到他們的賞識器重,說明這個人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楊儀也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心胸太狹隘。史書上說他是「性狷狹」,在劉備征東吳之時,就與辦公廳主任(尚書令)劉巴不和,被貶到弘農當縣長去了(左遷遙署弘農太守)。至於兩人因何起爭執,《三國誌》並未說明,但以劉備的賞罰分明,過錯一定在楊儀這邊。而楊儀在諸葛亮身邊擔任長史期間同魏延不和,兩人的關係甚至「勢同水火」。有一次魏延拿著刀想宰了他,把他嚇得跑到諸葛亮那哇哇大哭。而諸葛亮因為愛惜這兩人的才華,便在其中當和事老,但也常恨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不過有諸葛亮在,兩人只得都壓著火。但諸葛亮一死,兩人胸口這座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噴發了出來。
諸葛亮臨終時把兵權交與楊儀,導致了武將之首魏延的不滿。這也難怪,魏延跟著諸葛亮出生入死多年,戰功赫赫,如今已成為三國的第一著名將領,結果卻讓一個區區的小長史撿了便宜,自然嚥不下這口氣,於是氣勢洶洶來找楊儀算賬。他趕到楊儀部隊的前面,所過之處都燒絕閣道。兩人又都上表劉禪告對方謀反。楊儀命大將王平抵禦魏延,魏延的部隊因為不滿魏延的做法便陸續星散開了小差,只剩魏延與其子數人逃到漢中。楊儀又派被馬岱去追,。最終馬岱將魏延斬殺,人頭交與楊儀。這時楊儀的小人嘴臉暴露無疑:把魏延的人頭狠狠踩了幾下,邊踩邊罵:「庸奴!復能作惡不?」而後又向劉禪告發魏延,導致了魏延被誅三族。
至此楊儀與魏延多年的恩怨算是瞭解,楊儀成了最後的勝利者。但他也沒得意多久,回到成都給諸葛亮發完喪後,劉禪根據諸葛亮的遺囑把丞相大權交與蔣琬,軍權交與姜維。而楊儀只是撈到一個參議(中軍師)的虛職。按今天的說法就是被「限制使用」了。楊儀這才知道自己被諸葛亮當槍使了一回,諸葛亮名義上是把軍權交給自己,實際上只是用來激怒魏延,借此除掉魏延而已。而當這個任務完成後,諸葛亮知道以楊儀的性格弱點不堪大任,所以利用完他之後就被靠邊站了。
楊儀此時的心境和當時的魏延是一模一樣的。況且蔣琬的資歷也確實沒他老,在劉備時代楊儀就是尚書,而蔣琬只是尚書郎,是楊儀的下屬。後來兩人雖同為丞相參軍長史,但楊儀一直隨諸葛亮在軍中作戰籌劃,而蔣琬一直在大後方當太平管事,所以楊儀認為自己比蔣琬資格老,功勞大,如今兩人的地位卻相差如此懸殊,以他「狷狹」的個性自然嚥不下這口氣。終於有一天憋不住向當年一起對抗魏延時的老戰友費禕吐露了心聲:「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就是說懊悔自己在諸葛亮死後沒有帶兵投靠曹魏,如今是追悔莫及了。
但這個費禕已經不是當時和他並肩作戰的那個費禕了,轉過天來費禕就向劉禪打了小報告。劉禪自然大怒,想要斬了楊儀,結果還是一直遭楊儀妒恨的蔣琬求情,說楊儀縱然有錯,但看在他跟隨丞相多年征戰有功的份上把他貶為庶人就行了。楊儀這才逃過一死,被削職為民。但楊儀並沒有老實下來,也許是為自己辯白,史書上說:「上書誹謗,辭指激切。」至於誹謗誰?是他妒恨的蔣琬,還是告密的費禕就不得而知。總之這次上書不但沒洗清他反倒徹底激怒了劉禪,派人來捉拿他。楊儀見大勢已去,已經沒人能信任他,也沒人能救得了他了,但也可能的確是為自己的言行羞愧,最終自殺身亡了。
楊儀作為三國後期出現的人才在這個歷史大舞台上展現了自己的才華,可以說他跟對了主人,有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本來是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但他致命的人格缺陷卻限制了他的發展甚至使他不得善終。他首先是心胸狹隘,毫無氣量。《三國誌》中說他:「怨憤形於聲色,歎吒之音發於五內。」其次他私慾膨脹,削尖了腦袋鑽營自己的蠅頭小利,因此他構陷魏延,妒恨蔣琬。再有他受到了挫折就心態失衡,怨天尤人,也的確太過自以為是。所以儘管他因為一句牢騷話就斷送了性命,或許有些冤枉,但有此下場也的確是咎由自取。正如《三國誌》中陳壽先生評價的那樣:「楊儀以當官顯,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