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不還政,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三國"臥龍",其才智過人,計謀深沉,屬實是三國不可多得的人才。後來更是有"傳言得臥龍者得天下。"的傳言傳出。之後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認為遇到了明主,便出山隨劉備征戰天下。
為劉備建言獻策,為蜀漢鞠躬盡瘁。直到劉備臨死時,還十分信任諸葛亮,告訴他若劉禪才能不夠,其可取而代之。無論這是劉備的假意試探,還是真心希望,諸葛亮或許都沒有對這樣的想法。然而當劉禪登基為帝后,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與他呢?且又為何上朝時帶甲士百人?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劉禪即使登基稱帝,本質上仍然實力不足,又偏信宦官,諸葛亮自然不放心放權。當劉禪繼位時,才剛剛十七歲。此時他雖然在諸葛亮的指導下已經度過了《六韜》、《韓非子》等一類的治國之書,也一直跟在劉備,諸葛亮身邊學習治國之事。但畢竟其有生父劉備掌事,更有諸葛亮安排眾事。生活在這二位的羽翼之下,劉禪自然難有實踐,因此一切也都只能算是紙上談兵。如果此時處於政權穩固,天下一統的境況下,劉禪這樣的君主掌權或許還可以,但對於身處爾虞我詐、互相攻伐的蜀漢來說,劉禪掌權,無異於讓蜀國自取滅亡。
而諸葛亮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便一直忠於劉備,為其出謀劃策。在劉備臨終時更是受其囑托,輔佐劉禪。因此諸葛亮絕對不會冒險,讓劉禪輕易掌權。更何況劉禪在其登基後期,過於寵信宦官黃皓,荒廢朝業,不思進取。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寫到劉禪"信小人,遠賢臣。"而最終也是因為劉禪的錯誤,導致民心離散,最終加速了蜀漢的滅亡。此時的諸葛亮就算不管蜀漢未來的發展,單單看劉禪的個人能力,在劉禪真正成熟,有治國之能前,也不會輕易將權力放歸給劉禪。
第二,諸葛亮本身能力不俗,又為蜀漢相國,地位超凡,帶甲士上朝,也可保護自身安全。其實諸葛亮究竟是否曾經帶兵百餘人上朝,到現在也還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個人認為,諸葛亮曾經是帶過甲士百人上殿的。因為據《晉書》記載:"(恆)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等。"翻譯過來,就是說東晉時皇帝給大臣恆溫了一種特殊待遇,即他可以和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那樣,帶甲士出入皇宮。而由此可見,諸葛亮帶甲士上殿確有其事。
而至於為何諸葛亮會帶百餘甲士上朝,個人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對於蜀漢極其重要,需要有人保護他的安全。當時諸葛亮因為一直奉行「治罰臧否,不宜異同。」的治國策略。對於犯錯的人予以嚴懲,直接間接地得罪了許多人。而在那些人中,也難免會有人心懷惡意,想要殺之而後快。而此時的諸葛亮,毫不誇張地說,已經成為了蜀漢的國家領導中心,若其發生絲毫意外,後果不堪設想。而此時諸葛亮身邊若有甲士護衛,其的人身安全或許就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三,蜀漢此時危機四伏,境況日下,還政於劉禪,蜀漢只怕會片刻之間,分崩離析。在諸葛亮打算進軍北伐之時,在《出師表》中也曾談到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諸葛亮從來也都不是什麼小題大做之人,他在這裡既然能這麼說,就證明事實的確如此。而對於此時的蜀漢來說,諸葛亮已經是唯一可以依靠的"頂樑柱"了。而蜀漢此時不但面臨著北部曹魏的威脅,其東部的孫吳也同樣對其不懷好意。此時若諸葛亮貿貿然放權於劉禪,蜀漢是怕即刻便會分崩離析。
而除了外部勢力對蜀漢的窺視之外,此時蜀漢的內部的境地也十分尷尬。隨著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先後去世,蜀漢最終變得人才匱缺。而在三國時期,誰的人才聚集的多,誰就基本能夠在爭霸之中佔據極大的優勢。當時蜀漢可以說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諸葛亮自然也深知這一點。若是此時直接把政權交還給劉禪,恐怕劉禪也沒有本事拉攏內部荊州、益州等多方勢力為自己所用,最終也只會加速蜀漢的沒落。
由此可知,諸葛亮帶甲士上朝,由史料可知是確有其事的。但其在劉禪登基後,還未放歸政權,也是從蜀漢的角度來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