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是漢昭烈帝劉備的兒子,蜀國的末代君主。一直以來,劉禪飽受人們的詬病,有人說他懦弱,有人說他無能,還有人說他是白癡。「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俗語流傳了上千年,劉禪被打上了昏君庸君的標籤。那麼劉禪真和人們傳言的那樣不堪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劉禪有他自己的辛酸。
劉禪作為三國梟雄劉備的兒子,從小就活在父輩的光環和陰影下。劉禪還在襁褓的時候,就開始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趙雲曾抱著他在長阪坡七進七出,差點丟了性命。雖然劉禪在長阪坡撿了一條性命,但他失去了母親,甘夫人為不拖累趙雲和劉禪投井自盡。從小失去母親的劉禪開始變得孤僻,性格也變的懦弱。
等到劉禪啟蒙後,陰影更深,因為在他身邊不是劉備這種梟雄就是諸葛亮這種妖孽,亦或是張飛關羽這種戰神,劉禪要啥啥沒有,做什麼什麼不行。在父輩耀眼的光環下,劉禪壓力巨大,自卑心可想而知。雖然他很努力,但還是只得到諸葛亮的一句「智量甚大」。
網絡配圖
等到劉備病逝後,雖然劉禪開始掌權,但劉禪根基不穩,威望不高,根本壓不住朝中的一班老狐狸。在朝中,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魏延這種劉備的親信不得重用,李嚴這種劉備安排的制衡人物被擠出朝廷。可以說,荊州派在蜀國一手遮天,劉禪什麼事都得聽「相父」諸葛亮的安排,劉禪根本沒什麼實權,只是一個擺設而已。六次伐魏、七出祁連,都是別人商量好了走個程序報告給他。他雖然主張休養生息,但他明白政治鬥爭的殘酷,他無能為力,只能點頭同意。說他懦弱無能也好,說他大智若愚也罷,劉禪活的真是憋屈。
等到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好容易掌握了一部分權力,但仍然不能左右大局。諸葛亮安排了楊儀和姜維接班,一個主政,一個掌軍,加上被排擠的益州派系和東州派已合流與荊州派鬥爭,朝中形勢錯綜複雜。劉禪只能遠離政治鬥爭,和黃皓等近侍廝混。
公元263年,魏國伐蜀,鄧艾奇襲成都,成都城內衛戍精兵被諸葛瞻帶著去了綿竹,結果在綿竹之戰中全軍覆沒。綿竹之戰後,成都已經無兵可用,劉禪唯一可以依靠的太子黨也都傷亡殆盡,劉禪無依無靠,面對滿朝要投降的帶路黨,在譙周的忽悠下,選擇了開城投降。
劉禪投降後,魏國待他真不錯,封了他一個安樂公,讓他和他的子孫享盡了榮華富貴,這在歷代帝王中是不多見的。都說劉禪傻,其實劉禪是真聰明,是大智若愚,一個傀儡皇帝不當也罷。劉禪舉國投降也許上對不起祖宗國家,但下對的起黎民百姓!如果劉禪堅決抵抗,蜀地肯定是烽煙四起,百姓生靈塗炭!即使蜀國拚死抵抗,和曹魏魚死網破,也不過讓蜀國再多撐幾年而已,只是苦了蜀中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