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政治智慧到底有多不簡單?瞭解之後你就知道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禪的政治智慧到底有多不簡單?瞭解之後你就知道了

劉禪樂不思蜀?瞭解真相後才知道,劉禪的政治智慧不簡單,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劉禪在投降魏國後曾經說過一句話「此間樂,不思蜀」,就因為這句話,劉禪被後世嘲笑了幾千年,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成了昏庸之主的代表。但也有人認為「樂不思蜀」是一種高超的政治智慧,是劉禪的自保之道。

劉禪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長在溫室裡的花朵。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劉禪登基,直到公元263年投降魏國,劉禪統治了蜀國長達40年之久。能在亂世之中維持統治40年,而且期間政治清明,百官團結,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劉禪不是昏聵之君,起碼比吳、魏兩國的皇帝強。魏國自曹丕之後,繼位的皇帝就一個比一個弱,還讓司馬家奪了權。吳國的皇帝自孫權之後,更是直接被自己的臣子換了兩輪,最後一個孫皓則是有名的暴君,荒唐無比。

我們先看看別人是怎麼評價阿斗的。劉備曾對劉禪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裡的丞相指的就是諸葛亮,這段話其實是諸葛亮對射君說的,射君轉告劉備,劉備再告訴劉禪。轉了那麼多次才到劉禪耳朵,諸葛亮應該沒有拍馬屁的嫌疑。諸葛亮還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評價也很中肯。諸葛亮的這兩句話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劉禪有智慧,天性仁德,有容人之量。那劉禪是不是真的是諸葛亮評價的那樣呢,我們可以拿劉禪登基後的事情驗證一下。

劉禪登基時十七歲,劉備臨死前特意叮囑他「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一點被劉禪完美的執行了,直到諸葛亮死前,劉禪都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是因為劉禪昏庸懦弱,才把所有事情都交給諸葛亮的嗎,從劉禪後面的舉動來看,顯然不是。諸葛亮死後,劉禪就撤銷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丞相這個職位,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分管軍務和政務,費禕和蔣琬死後,劉禪更是直接軍政一把抓。劉禪在自己有能力直接管理軍政的情況下,依然能將大權交給諸葛亮而且完全配合,只能說劉禪是有容人之量,能為了蜀國大局,容忍諸葛亮這個權臣。

劉禪的仁德寬容也是有事實依據的,劉禪再位長達40年,但沒有賜死過一個臣子,這應該是歷史上獨一份。李嚴犯了軍法,導致北伐失敗,還把罪名推在諸葛亮身上,劉禪只是讓他罷官回家。魏延不顧軍令,和楊儀刀兵相向,罪同叛逆,劉禪也因為他沒有投降魏國而下令厚葬。黃皓擅權,姜維請求殺掉黃皓,劉禪說黃皓只是個小人,沒必要為難他,還讓黃皓去向姜維賠罪。

諸葛亮說劉禪有大智,這一點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事件來證明,但劉禪是政治手腕一點也不差,就算不是大智,也絕對算不上昏庸。劉禪登基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卻沒有放任諸葛亮打壓益州系官員,很好的維持了益州系和荊州系的勢力均衡。同時期的吳國和魏國內部互相傾軋的問題都很嚴重,只有蜀國維持了既有爭鬥又有合作的良性競爭關係,這和劉禪的居中調停是分不開的。而且,諸葛亮死後,劉禪從分權到抓權穩步推進,平穩的將權利從權臣手中慢慢集中到自己手上,過程也很和平,這就需要很高明的政治手腕。縱觀歷史,哪一次君主收權不是腥風血雨,人頭滿地。

客觀的說,蜀國的滅亡和劉禪的關係不是很大,實在是綜合國力上耗不過魏國。

劉禪投降司馬昭問他想不想回到蜀國,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這何嘗不是一種裝傻的政治智慧。司馬昭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暗藏殺機,劉禪如果流露出一絲思念故國的心思,司馬昭就不會放心他,不但會殺他,還有可能把西蜀降臣都清洗一遍。郤正以為劉禪向司馬昭說思念故土就有機會回到蜀國,未免太天真了。

所以劉禪要以樂不思蜀來麻痺司馬昭,讓司馬昭放心,後人單憑這一句話就徹底否定劉禪,只能說是庸人之見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