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魏國為何卻最早亡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魏國為何卻最早亡國?

對於這樣一個題目,可能有不少人會提出疑問:在歷史上,蜀國亡於263年,魏國亡於265年,吳國亡於280年,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應該是蜀國,不應該是魏國,是不是搞錯了?其實,魏國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輪番輔政的時候,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先是在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國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第四任皇帝,司馬師獨掌大權;其次在景元元年(260年),司馬昭派人殺死了曹髦,另立曹奐為魏國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曹奐名為一國之君,但皇權旁落,他們不過是司馬氏兄弟及司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魏國是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名存實亡。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消耗,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都有了大幅度減少,當時蜀國僅有二十八萬戶,人口約九十四萬;吳國只有五十二萬戶,人口約二百三十萬;而魏國有一百三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三國中,魏國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廣,吳蜀兩國人口加起來,也不如魏國多。然而,實力最強的魏國卻最早亡了國,這讓很多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感到不可思議。筆者認為,魏國之所以先亡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篡位的負面影響。

魏國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開始是東漢的官員,但後來卻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把持朝政,讓漢獻帝劉協淪為傀儡皇帝。曹操自己雖然迫於形勢沒敢稱帝,卻暗示讓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後,曹丕繼承其位,便強迫漢獻帝劉協把皇位「禪讓」於他。儘管曹丕在篡位過程中,為了堵住眾人之口,三番兩次的表示謙讓,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終還是顛覆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自己當上了魏國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這種作為,為後來逐步崛起的司馬氏做出了榜樣,只要實力強大,條件允許,就可以取而代之。後來,曹氏衰敗,司馬氏崛起,司馬炎依葫蘆畫瓢,像當年曹丕那樣篡奪神器的惡性循環再次上演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二,人才的嚴重匱乏。

曹操在位時,很注意招賢納士,文臣武將蜂擁而至,且多為心腹。到了曹丕、曹曹叡時代,他們則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將才,沒有及時發掘外姓的能臣,人才變得比較匱乏,軍事指揮上幾乎完全依賴司馬懿,甚至出現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馬懿一人支撐的尷尬局面。魏國的將才或者說是人才雖然不少,但稱之為曹氏的心腹卻很少,他們絕大多數都站在司馬氏這一邊,唯司馬氏之命是從。後來的鄧艾、鍾會,則是司馬懿父子發掘的傑出軍事人才。人才由誰推薦提攜,必定心向之,魏國在人才方面已經被司馬氏壟斷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

魏國地處廣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經濟強盛,是每一個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而中原,歷來被看作是正統。可以說,誰佔領了中原,誰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國、小國都虎視眈眈,一有機會就發起戰爭。諸葛亮為了攻取中原,曾六出祁山。

姜維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作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很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滅了公孫淵以後,司馬懿得知曹睿病危,沒有在遼東那個破地方久住,就忙著班師回朝,急匆匆的趕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這個好地方被他人佔了去。如果說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中原就是傑出政治家的首選良所。

其四,用人的嚴重不當。

曹操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曹丕,並安排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四人輔政。曹操對司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慮到司馬懿軍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後兒子篡位,勢必會引起蜀國和吳國的激憤,如果吳蜀兩國聯合起來就很難對付,只好派曹洪、陳群、賈詡來制約司馬懿,即使司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氣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後,把皇位傳給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輔政。

司馬懿雖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親教誨,對司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陳群來制約司馬懿,也是正確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後,把皇位傳給了曹芳,卻安排了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輔政。曹睿在這個問題上就顯得不是很聰明了,不但把司馬懿定為主要輔臣,而且只安排了一個無能的曹爽來牽制司馬懿。作為三朝老臣,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和影響是無人能及的,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付一個曹爽簡直是綽綽有餘,於是借曹爽外出之機,抓住機會一舉消滅了曹爽,終於掌握了大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是肆無忌憚,索性把廢了曹芳,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魏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