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董卓的飛揚跋扈與惡貫滿盈,筆者認為應該辯證的來看待。董卓這人確實飛揚跋扈,但其惡貫滿盈主要還是體現在其擅自廢立皇帝之後。後來的他專權之心人人可見,蒼天可知。那麼,董卓是不是在自己出道早年就希望掌握西漢王朝的大權,即董卓早就有專權之心呢?
為了方便說明問題,我們需要看一看《三國誌·董卓傳》中的相關記載。史書記載是最好的證據之一。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士,是典型的西北人。
豪俠大方。董卓少時,曾經到羌中遊玩,與當地豪傑結為朋友。後來,他回到家,在田野裡耕種。當有相交的豪傑朋友來看望自己時,董卓便與他們一起回家,真誠相待,殺耕牛,擺宴席,與朋友相樂。豪傑朋友深感董卓的真誠,便贈送給他千餘頭牲畜。董卓年輕時就非常有俠氣(或者是「哥們義氣」)。
初出茅廬。漢桓帝末年,董卓憑借自己是六郡良家人氏,做了羽林郎。他武藝高強,力大無窮,擅長騎馬射箭。董卓任左軍司馬時,曾跟從中郎將張奐出征并州,並立下了戰功,被征拜做了郎中,被賜縑九千匹。董卓不吝惜所賜植物,與吏士相分。後來,董卓陞遷為中郎將,討伐黃巾軍,戰敗抵罪。韓遂等人西起涼州,再次被任命為中郎將,向西拒抗韓遂。在望垣硤北,董卓被幾萬羌、胡包圍,糧食匱乏。他便假裝捕魚,巧施妙計,以此決堤阻敵。當時,朝廷派六支軍隊西上隴西。其中,五路大軍潰敗,獨董卓所領軍隊全員返回。董卓被征拜為前將軍,封鄉侯,征做并州牧。
從上面這些史料,我們可以看出董卓早就有專權之心嗎?沒有,理由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性格所致。董卓的性格很蠻橫。他這人以飛揚跋扈著稱,殘暴,血腥。在某種意義可以說,董卓沒人性。但與此同時,董卓也是一個胸無大志、走一步看一步的人。董卓凶殘這一點確實不假,但是他內心有關權力的想法會延伸到西漢皇宮之中嗎?董卓這人與劉璋、劉表有一比,都喜歡管好自己的地盤即可。他們天生喜歡安分守己,只要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坑頭便可以了,根本不會有其他什麼長遠性考慮。
第二點,地方不同。董卓長期在關外居住,不問朝中之事。董卓如果突然返回京城,「麻煩」是第一位的。那麼,這個「麻煩」指的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董卓長期居於關外,對西漢中央是人生地不熟。正因為如此,董卓後來進京以後,才會大量招攬人才,例如他巴結呂布與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只不過呂布與曹操這兩個人所作出的選擇是有所不同的。呂布選擇殺丁原,改投董卓;而曹操選擇棄官而逃,不與董卓老賊同流合污。
第三點,旁證相悖。對於上面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的旁證。據《獻帝紀》記載,董卓與少帝說話。結果,卻是少帝口不能言。於是,董卓又與陳留王說話,詢問陳留王有關禍亂的始末緣由。陳留王鎮定自若,回答流利。董卓頓時內心十分高興,為此才有了廢立皇帝的想法。少帝比較內向。少帝,即後來的弘農王劉辯,在董卓廢他之前,還是東漢王朝的皇帝。
其中,這段話原文的最後一句是,「卓大喜,乃有廢立意」。通過這句話,我們又能看出什麼玄機呢?在這句話之中,「乃」這個字又舉足輕重,說明董卓廢立皇帝的導火索是清醒的認識到少帝劉辯不如陳留王劉協。董卓參見少帝與陳留王之後,看到兩人的表現,才開始有廢立的想法。筆者認為董卓不是早就有專權之心的,他「廢立」的想法真正開始形成於他參見之後。國家本就衰敗,如果再讓呆若木雞的劉辯繼續當國君,那還不等於直接把東漢王朝推向萬丈懸崖嗎?想到此,董卓開始形成且同時堅定了廢立皇帝的想法。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廢立帝王之後,會管不住自己,進而導致自己成為一代專權的梟雄。所以,董卓專權之心的有無與少帝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