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諸葛亮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趙雲與關興、張苞三將圍攻南安十天,依然無法拿下該城。諸葛亮率來到前線視察後,認為該城城防堅固,不易攻佔,如果曹軍趁機兵分多路襲擊漢中,北伐大軍的局勢將面臨險境。隨後,諸葛亮問起南安郡附近的天水郡和安定郡的曹魏太守姓名,並對魏延、關興、張苞等人做了戰前部署。
曹魏安定太守崔諒得知南安被圍,擔心北伐大軍將對安定發動進攻,下令士卒嚴守城池。沒過幾天,有一位名為裴緒的將領來到安定,自稱是夏侯楙的心腹,奉夏侯楙之命前來要求崔諒前往南安解圍。崔諒信以為真,立即率部出城前往南安。
崔諒出城不久,遭到北伐大軍伏擊,傷亡慘重,只得返回安定。但到了安定城下才發現,蜀軍已經佔領城池。崔諒不得不逃往天水郡,誰知諸葛亮早已在途中等候。崔諒走投無路,只得下馬投降。
諸葛亮要求崔諒勸降南安太守,崔諒滿口應允。誰知崔諒進入南安與太守楊陵見面後,卻提出以詐降為名除掉諸葛亮的計劃。不過,崔諒的企圖早就被諸葛亮識破。在諸葛亮的巧妙部署下,北伐大軍順勢進入了南安城,關興斬殺楊陵,張苞刺死崔諒,王平生擒夏侯楙,南安郡和安定郡都落入了諸葛亮之手。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小說中的描述與歷史上的諸葛亮「一出祁山」有著很大的差異。例如,小說中出現的崔諒、楊陵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關興、張苞、夏侯楙也從未出現在「一出祁山」的戰場。除了這些人物上的差異之外,「一出祁山」的戰局發展也與小說有巨大的差異。
據《三國誌》相關傳記記載,諸葛亮兵出祁山後,曹魏西北地區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數郡局勢告急,其中的天水郡郡治冀縣落入諸葛亮之手,南安郡太守投降,安定郡人楊條聚眾響應諸葛亮,隴西郡遭到北伐大軍的攻擊。
不過,這種看似一片大好的局勢下卻隱藏巨大的危機。以天水郡為例,儘管北伐大軍佔領了郡治冀縣,但重鎮上邽依然在曹魏的控制之中;在隴西郡的攻防戰中,隴西太守游楚頑強抵抗,令北伐大軍毫無進展;而在安定郡響應北伐大軍的楊條也僅僅控制了月支城,對曹魏的影響有限。
從以上介紹的戰局情況來看,北伐大軍同時在天水、南安、隴西等郡作戰,兵力分散,取得的實際戰果並不大。反觀曹魏一方雖然失去了部分城池,但將西北地區兩個最為關鍵的戰略要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這兩處都在天水郡境內,分別是上邽和祁山堡。
上邽,位於天水郡東南部,向西與河西走廊相連,向東通往中原地區,向南通往漢中,向北可達廣魏郡,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時任雍州刺史的著名將領郭淮當時就屯兵於上邽。諸葛亮雖發動了多次進攻,卻始終未能佔領該地。
祁山堡,位於天水郡南部,是隴南通往隴中渭水河谷與上邽之間的通道,是曹魏西北防禦體系的重要支點。此地距離諸葛亮本人的駐紮地西縣僅五十餘里。諸葛亮「一出祁山」時,此地有一位名叫高剛的曹魏將領把守。與上邽一樣,諸葛亮發動了多次進攻,卻始終未能得手。
祁山堡和上邽這兩個戰略要地的得失,對於戰爭的勝負起到了關鍵作用。為了保證軍力及糧草供應及大本營的安全,諸葛亮不得不以重兵將祁山堡和上邽進行封鎖。如此一來,前線兵力的投入必將減少,對於戰局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同時,祁山堡和上邽的存在,也造成北伐大軍心存忌憚,不敢渡過渭水向安定郡和廣魏郡前進,因此難以對兩地反抗曹魏的本地勢力進行支援。
祁山堡和上邽的作用,在「一出祁山」之戰後期更為明顯。當張郃率部進入隴右增援時,郭淮從上邽果斷出擊,擊潰了駐紮在列柳城的高詳所部,令馬謖所部的退路被切斷,傷亡慘重。
此時的諸葛亮既要派兵掩護其他戰場上的軍隊撤退,又要防止祁山堡的高剛所部發動反擊,難以兩頭兼顧,只能下令全線撤回漢中。至此,諸葛亮的首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如果在戰爭開始初期,諸葛亮不採用四面開花的戰術,集中全力拿下祁山堡和上邽,「一出祁山」之戰將是截然不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