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夏侯惇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如果說誰是三國時代,最「神奇」的武將,如果說夏侯惇自認第二,估計很少有人敢跟他爭第一的,原因很簡單,起碼從正史的記載來看,夏侯惇在戰場上的成績,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即使在《三國演義》中,小說作者極力美化他「剛烈」的一面,強調了他十幾歲為師父出頭,憤而殺人,戰場上拔矢啖睛,整天對關羽、呂布等超一流猛將不服不忿,但整體而言,還是沒有什麼勝績。可問題是,夏侯惇在曹魏陣營中,威望和官職都特別高,等曹操死後,他在曹丕身邊,夏侯元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元老」,幾乎沒有人敢對這位「功勳」老將有什麼不恭不敬的,官至大將軍,死後謚號忠侯,配享太廟,但問題是,如此崇高榮譽的背後,夏侯惇的功勳在哪呢?
反正我們在史書中,更多的是看到夏侯惇的失敗,總結一下的話,可以找出六次慘敗,而且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在進攻、防禦、追擊、逃跑等方面都不行,甚至連協助戰友,遊說勸降等看似不太重要的任務,都完成得不好。所以,這六次慘敗,也完全印證了這六個方面,接下來,老樂一一為大家舉例說明,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兒。
首先,在進攻方面,夏侯惇最丟人的事兒,就是信誓旦旦地要生擒「諸葛村夫」,結果在博望坡被初出茅廬的孔明先生燒得狼狽逃回,如果說這其中有很多內容是小說杜撰的話,但是在史實中,並沒有明確指明,是諸葛亮的計謀,反而只是劉備的戰術取得了成功,如果從這一點來看的話,敗給諸葛亮,其實已經是《三國演義》在美化夏侯惇了。至於防守方面,更是夏侯惇一生的奇恥大辱,因為在曹操征徐州,夏侯惇守濮陽的時候,面對呂布的偷襲,夏侯惇再次失敗,當然,敗給呂布可能算是正常的,可是被呂布抓了俘虜,當了人質又該怎麼解釋?所以說,守城失敗算是正常,可是如此失敗,對於曹魏的大將軍來說,實在不太光彩了。
除了攻防兩方面,在逃跑和追擊這種相對壓力不大,最方便「撿漏」的情況下,夏侯惇依舊很窩囊,比如在曹操組織反董卓同盟之初,由於曹操不滿意自己的眾多盟友鼠目寸光,孤軍犯險,直追董卓逃兵,打先鋒的就是夏侯惇,畢竟曹操當時也是剛剛起步,可以依靠的人並不多,可是結果呢?大家都知道了,夏侯惇被徐榮等人伏擊,連帶著曹操差點死在戰場上 。而在這次失敗後,逃跑的途中,如果不是曹洪神勇,夏侯惇該背的鍋只能更大,所以他追擊不力,逃跑時又不能有效地保護主公,這樣的戰例,又說明了什麼?
這樣看來,正面戰場不行的夏侯惇,在側面戰場上,該有機會了吧?可是,在徐州打呂布困難時,協助當時還是友軍的劉備撤退時,遇上了呂布手下頭號猛將高順,結果差點把老命搭上,還沒救出劉備的一家老小。實在是不能在戰場上立功的夏侯惇,被曹操委派,負責勸降在北方邊境自給自足的名士田疇,最後還是失敗了。
這就是夏侯惇尷尬的一生,看似戰功極少,失利很多,無論是攻防追逃,還是協助隊友,勸降他人,都無法取得成功,但為什麼那麼受曹操父子的信任和器重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字面上看,信任的前提是忠心,因為夏侯惇堪稱是對曹操最為忠心的部下,為了曹魏事業,他最為盡心盡力。深一步挖掘,就不得不提小說帶來的負面影響了,因為《三國演義》以及一系列傳統歷史演義小說的作用,讓如今的我們,對一個著名將領的評判標準,越來越傾向其勇武和軍事能力,卻忽略了戰爭取勝的最大基石——物資給養。也許夏侯惇最大的功績,不在正面戰場上,但是作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冷兵器時代,夏侯惇的物資供應和糧餉保障,才是曹魏大軍,屢戰屢勝的最大基礎。關於這一點,如今的我們,作為看熱鬧的外行,可能會忽略,可是,在雄才大略的曹操眼中,夏侯惇的價值,正是在於曹操率軍南征北戰,後院交給這位本家兄弟,永遠都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