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黃權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亂世之中,想要隨心所欲的生活,實在是非常不容易。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兵荒馬亂中,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可是,即便是有能力的人,一樣也有很多時候身不由己。三國時代,雖然為許多人神往,但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身在其中的人也未必那麼幸福。今天要說的就是三國時期的一位牛人,它曾兩度投敵,兒子分別為蜀漢和曹魏效力,儘管如此,依然沒有人指責他,而且還得到了大家的讚揚。這個人,名叫黃權。
黃權,字公衡,原本是劉璋手下的高官。《三國誌黃權傳》中記載:「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我們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楊修也是曹操的主簿,因此,可以想像這個官職雖然官位不高,但地位一點都不低。這一點,從黃權在益州大事上能為劉璋進言就能看出來。不過,由於黃權性格剛正,喜歡犯言直諫,在劉璋手下遠不如張松、法正這些人受重用。
正因為如此,黃權不得不面臨人生中第一次投敵。在益州強敵環伺,內部不穩的情況下,為了對付漢中張魯,劉璋接納了張松和法正的建議,迎接劉備入川。在這個時候,黃權站出來,反對劉璋。《三國誌黃權傳》對黃權反對迎接劉備入川的理由做了詳細記載: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從後來的結局來看,黃權的建議完全合理,非常的有預見性。如果劉璋聽從了他的建議,劉備想要奪取益州恐怕沒那麼容易。不過,黃權受信任程度遠不及張松。對於黃權的犯言直諫,劉璋不僅沒有採納,而且非常憤怒,直接將黃權貶官,將其從自己身邊支開。後來,形勢的發展都被黃權料中,劉備反攻益州,成功成了益州的主人。隨著劉璋的投降,黃權不得不投降劉備。
黃權在劉備手下,首先被任命為「偏將軍」,後來收到劉備的信任,參與了漢中大戰。《三國誌黃權傳》評價漢中之戰「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可見黃權在這一戰中立下的功勞之大。相比於劉璋,劉備明顯更加的賢德。黃權有才幹和大功,劉備論功行賞,「以權為治中從事」。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關羽丟荊州,黃權很快就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第二次投敵。《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不過,國內許多大臣都不同意劉備伐吳,其中還包括劉備的嫡系將領趙雲。對於這件事,黃權明顯也不贊成。不過由於劉備盛怒,黃權只得採取折中的方案。
《三國誌黃權傳》記載,黃權對劉備說「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可惜劉備不聽,御駕親征。而且,這一戰,劉備將趙雲留在了江州,帶上黃權隨軍出征,足見劉備對黃權的重視。夷陵之戰初期進展比較順利,劉備深入吳境內。為了防備魏軍斷後,劉備專門派遣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後來,劉備被陸遜擊敗,前軍幾乎全軍覆沒,黃權也因為劉備戰敗,退路被斷而不得不面臨第二次選擇。《三國誌黃權傳》記載「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在死戰、降吳和降魏的選擇中,黃權選擇了投降劉備的政治死敵魏國,這是黃權最後一次投敵,從此就留在了魏國。
不過,留在魏國的黃權也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官位亨通。後來,劉備死後,諸葛亮和孫權重新結盟,蜀漢和魏國成了唯一的死敵。而此時,黃跟隨黃在魏國的兒子黃邕也得到了魏國的重用,成了魏國的大臣;而黃權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也得到了蜀漢的重用。黃權的兩個兒子,一個在蜀漢,一個在曹魏,互相敵對,黃權對此也頗為無奈。
黃權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一生。兩度投敵,皆出於無奈。而第二次投敵,直接造成和自己的親人天各一方,留下了莫大的遺憾。儘管投降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不論是蜀漢還是曹魏,都沒有對此苛責黃權,而黃權的忠貞在後世也得到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