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也是東漢末年十分出色的將領,孫堅死後孫策割據一方,接連拿下江東五郡,為此後的孫吳政權打下基礎。可惜孫策英年早逝,繼續向外擴張的計劃也只能暫且放下,將自己的心血交給弟弟孫權打理。如果孫策沒死的話,他有沒有機會一統南方,和曹操爭奪天下呢?如果理想化來看,或許還真有這個機會,當時孫策勢如破竹,是新興力量中最為強大的一方,各方都為之忌憚。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孫策,字伯符。名字不俗,相貌也不錯。三國誌說他「美姿顏」,因此決非國字臉、濃眉大眼闊嘴的剛毅形象,大抵是眉清目秀、風采飛揚。如此英俊的孫郎,性格也討人喜歡:「好笑語」,會說話,幽默風趣;「性闊達聽受」,雍容大度,從善如流,不會耍大腕脾氣。僅憑這一些,已足以傾紅顏之芳心,樹青春之偶像。不過還沒完。最重要的,孫策是個天才:軍事天才。天才與人才是要區分的。一般來講,軍事人才往往出現在亂世。在和平年代,能當上驃騎大將軍的,通常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但很可能是飯桶,說不準是個驃騎大將軍。而那些潛在的軍事人才也不知道在哪裡,可能在擺地攤做一些小買賣,或在衙門裡充個捕快。實際上也因為和平年代刀槍入庫,你就是韓信再世,也空有一身武略,誰知道你是誰啊。同樣的道理,戰爭年代也可能埋沒了經濟學家數學家,那在三國時代只能幫曹操記一記糧草明細賬的,保不住曹丞相還要找你借人頭一用。
因此,每個時代都會有生不逢時的歹命人。像我們這些三國迷,多少有些恨不早生千年,馳騁中原,一展胸中磊塊,當然啦,也有可能臨陣授首,成全了關羽那廝。俗雲亂世出英雄,主要指軍事人才。至於軍事天才,則如翰海明珠,不知所出。故霍去病生為治世之皇親,而孫策卻托身亂世之將門。既是軍事天才,那就是說無師自通,天生會打仗,最好是文盲,但決不能是流氓。關羽天天抱著左傳,乃至挑燈夜讀;張良在橋上撿到兵書,回家研讀後才開竅;曹操識字最多,暗地裡背誦孫子兵法。如此這般皆沒有資格入選。因此霍去病不讀兵書,讀了還有副作用。這種人就可以算天才了。
孫策十八歲從父出征,二十六歲遇刺身亡,前後不足九年,大小數十戰,橫掃江東,奠定了東吳基業。他既是執政君主,要清理國事,又是統帥,要指揮諸將三軍,同時他自己也親力親為,衝鋒陷陣。這麼些吃力而要命的事,到了孫策手裡卻游刃有餘,可他只有二十左右歲啊,此誠非天才不能為也。相比之下,曹操則長於智略,短於果敢,他在官渡之戰前還在打退堂鼓。劉備有智而遲,與陳宮和俺一樣毛病,並倚重經驗積累。周瑜、陸遜則運籌有餘,而鋒芒不足。
三國誌裡說孫策「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這是王霸氣度。又說孫策「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這是說孫策治軍有方而且驍勇善戰。所以許貢拿他比作項羽,阿瞞就直呼他野獸了。野獸是什麼?野獸代表了猛銳和速度,那是天生的,再加上天生的智略,這就是孫策用以克敵制勝的「三個代表」。以「三個代表」精神用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兵力不足的劣勢,尤其在創業初期。實踐證明,凡是在戰爭中自覺運用「三個代表」的,都能取得勝利;反之,凡是沒有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的,都以失敗告終。孫策在戰爭中親身體會到了「三個代表」的無窮魅力。我翻看了《孫子兵法》,我覺得有必要把孫策的「三個代表」光輝理論寫進《孫子兵法》,使《孫子兵法》的思想與時俱進,更臻完善。哦哦,對不起,扯遠了。
再說孫策打仗,大都是速戰速決,打起仗來乾脆利索,沒有任何拖泥帶水,拋開人道主義不講,這種戰爭簡直成了藝術。陳壽誇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誠有是哉。最令我欣賞的是廬江一戰,堪稱孫策用兵的典型戰例。袁術舊部渡江投奔孫策,卻為廬江太守劉勳所截。孫策恨得直咬牙,但他「偽與勳好」,能忍。聽說上繚富裕,他寫信與劉勳,懇切地勸他攻取上繚。這是要調虎離山。劉勳果然中計,出兵攻打上繚。孫策探知,連夜領一千輕騎,疾馳奔襲廬江,時速九十公里,並於拂曉拔下城池。劉勳無家可歸,只好帶了幾個親信逃跑了。這是多麼輕快的一戰啊,如空中一道電光閃過,復歸於平靜!
三國誌說孫堅、孫策是孫武子之後,很難說是經過了嚴格考證,估計是要為天才找一個來頭,提高可信度。因為天才經常不為世俗所理解,也不見得為蒼天所容,往往早早的就收了去。是以自古天才短命。非短命者可稱英才、奇才、怪才、蠢才,惟不可稱天才。霍去病卒年僅二十四春秋。因此孫策也只活到二十六歲,以徹底證明他是不折不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