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趣聞:東吳老將黃蓋竟險些凍死在廁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趣聞:東吳老將黃蓋竟險些凍死在廁所

黃蓋和程普一樣,也是三朝元勳,但黃蓋不僅是猛將,治理地方也很不錯。

黃蓋少年喪父,日子特別不好,但黃蓋有豪情壯志在胸,雖然生活貧困,卻不像凡人庸碌,常常背柴之餘學習兵法。

 佐命孫氏 撫平山越

黃蓋先跟孫堅,又跟隨孫策、孫權,南征北討,攻城略地,親冒矢石。山越常有部落不願歸附孫吳,有時候賊寇侵略郡縣,就會讓黃蓋前往。石城縣的官吏,特別難管理,黃蓋用兩個掾史,分管各部門。

開始兩個掾史盡忠職守,久之,他們以為黃蓋不看文書,漸漸不認真做事。黃蓋掌握到他們不法證據後,掾史叩頭請罪。黃蓋說:「以前已告誡過你們,不會鞭笞你們,這不是騙你們的。」於是殺死這兩個人。全縣官吏震驚恐悼栗。

後來黃蓋轉任春谷、尋陽,前後管理過九個縣,全都安定,山越誠心歸附。

赤壁建功 討平叛亂

208年,曹操南征,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贊同,決定火燒赤壁。

交戰過程,黃蓋為流矢射中,掉入水中,吳軍救起時,都認不出是黃蓋,放在廁所中。黃蓋只得叫一聲韓當名字,韓當聽出黃蓋之聲,忍不住垂淚,解下自己衣服給黃蓋,黃蓋因此活了下來,否則肯定會凍死。

赤壁之戰,黃蓋功不可沒。

武陵蠻夷反亂,黃蓋被調為太守,當時郡中只有五百人,自覺難敵。黃蓋大開城門,讓亂軍進了一半時發動攻擊,殺死幾百人,其餘都逃跑,隨後收復城池,誅討敵人首領,赦免歸順的人,郡縣清淨。

黃蓋其人,長得很威嚴,善待士卒,每次征討,士兵都願意為他效命;並且黃蓋辦事果斷,從不拖泥帶水,因此他死後吳國人都很懷念他,為他畫像四時祠祭。

 三國密史:劉玄德為何手下竟無一員大將背叛

劉備手下無叛將,這是劉備的過人之處。終劉備之世,只有一個孟達投敵叛變,但孟達也是出於無奈,臨跑之前還寫了一封信給劉備,頗多疚辭,最後又倒戈了。還有一個黃權,不過情況特殊。那是火燒連營之後,黃權歸途被陸遜切斷,他又不願投降東吳,只好去投了魏國。這個成績相對於魏吳兩國是相當了不起的。當然,有人可能會吐槽,那張飛是怎麼死的。被自己的部將所殺,跟劉備當然沒有關係了。

識人才、用人才、籠絡人才,即通常所說的「人和」,是劉備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君臣之間良好默契的關係,則是最為歷朝百姓津津樂道的美談。我們並不否認劉備吸納人才的高超技巧和本事。但是,劉備識人用人籠絡人的目的,則是從其事業和統治需要出發的,聶紺弩說過:「封建統治需要忠臣,遠過於需要明主。沒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還是江山;只有明主而無忠臣,這明主就可能寸步難行。」這一點我們不能不加以注意。

關於劉備的「君臣情誼」,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幾個人的遭遇:

先看關羽。關羽是劉備桃園結義起事的原班人馬,一直忠心耿耿。先期,劉備手頭僅「三五個人,七八條槍」,著意籠絡下,二人情同手足。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情況漸漸變得微妙起來,原因是關羽的發展太過迅猛,以致難以駕馭。尤其是下邳降漢不降曹後,曹操極力籠絡,表奏為偏將軍、漢壽亭侯,在官爵上已與劉備並駕齊驅。而在這同時,關羽只顧報答曹操恩情,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卻使投身袁紹處的劉備身陷險境,性命堪虞。此後又收關平、納周倉,自身實力膨脹,隱隱然竟有自成一派的風範,這是任何一個領導都很難容忍的。

還好之後不久,劉備陸續得到了趙雲和諸葛亮兩大肱股,更兼有了魏延、馬良、蔣琬等荊州的一幫文臣武將,二人的關係才慢慢修好,但是關羽的利用價值也大大降低了,於是開始受到冷落。如攻取長沙、赤壁擋曹等提議,都是加以諸多限制條件方才通過。其後,劉備西取益州,僅命關羽為諸葛亮副手鎮守荊州,及龐統陣亡,無奈召諸葛亮救急後,才以荊州托付關羽。

好不容易劉備領益州牧、進漢中王,挽回聲望優勢時,關羽卻毫不示弱,置諸葛亮「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囑咐不顧,一出「單刀赴宴」,不但聲勢上再度追趕,而且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是可忍孰不可忍?已經盡擁益州之地,有了根據地,再無後顧之憂的劉備終於狠下心來要幹掉關羽,代價是荊州。首先,在東吳已議定一俟關羽攻取樊城,就遣兵暗取荊州的情況下,「令雲長領兵取樊城」。至傅士仁、糜芳降吳,關羽敗走麥城後,先是對求救文書置若罔聞,後又有劉封蹊蹺的按兵不動,終於關羽為東吳所害。直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

再看趙雲。趙雲同屬於劉備原從集團,論才幹,前有伐取桂陽之功,後有據漢水不損一兵;論勇猛,長阪坡七進七出;論忠心更是無話可說。然終劉備一生,在西蜀群臣中,地位始終不高。當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群臣上表漢獻帝劉協。

    署名第一位是平西將軍、都亭候馬超,以下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趙雲就「等」在這以下「一百二十人」中去了。到劉備稱帝時,上表勸進的甚至沒有趙雲的名字。劉備封漢中王時,拜關、張、馬、黃為前後左右四將軍(三品),趙雲只封了個翊軍將軍(五品),用現在的話說是個雜牌將軍。劉備稱帝,關黃已故,張飛昇車騎將軍、西鄉候;馬超為驃騎將軍、嫠鄉候;而趙雲呢,仍是個翊軍將軍。直到劉禪繼位,張、馬也早死,趙雲才升征西將軍(四品),封永昌候,後又升鎮東將軍。當年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大節不虧的蘇武終於得以回到漢朝時,已被迫降匈奴的著名將領李陵來送他,說出一句千古怨辭:「漢家待功臣薄!」信乎?

最後看諸葛亮。關於諸葛亮深得劉備寵信的原因,前文已有論述,就不再多費筆墨。重點還是看看劉備臨終前白帝托孤的表現。劉備東征,彝林一戰慘敗而回,退守白帝城,身染重病,命在旦夕。但他十分清楚,劉禪闇弱無能,以後大權必定旁落,重蹈漢獻帝劉協的覆轍,於是劉備想到了托孤。劉備首先想到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劉備「反客為主」戰略的積極擁護者和繼承發揚者,以劉備的識人眼光,很可能已經看出諸葛亮在他死後會走上和曹操一樣的道路,於是,劉備以退為進,以言試探,遂有「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第八十五回)之言語。以劉備的梟雄一世,決不會把幾十年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的,當時若諸葛亮有一點可疑舉動,以我個人的猜想,劉備可能「已在帳中伏下二百刀斧手,只等舉杯為號,一擁而上,亂刃分屍」。

劉備沒想到的是,諸葛亮比他更老奸巨滑,一聽這話,立即演了一場涕淚橫流的戲,並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對諸葛亮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這時就想起了李嚴,當時軍權還沒有落在諸葛亮手裡,諸葛亮是丞相,主理內外政事,而內外軍務有李嚴管理,劉備煞費苦心的使諸葛、李嚴二人同時受托,實是想這二人相互牽制,都使對方不敢妄動。劉備做完上述佈置後還是不放心,諸葛亮屬於荊州集團,李嚴屬於益州集團,二人均非劉備原來從徐州開始所帶的從屬集團,而當時關、張已亡,若論跟隨最久的,就只有趙雲了。

於是,劉備把趙雲也叫到身邊,說道:「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以諸葛亮荊州集團主政,李嚴益州集團主軍,趙雲原從集團監督,劉備親自導演的白帝城托孤,達到了完美的制約平衡和權力分立,確保了蜀漢政權在他死後不立即陷入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趙雲、諸葛、李嚴之間的相互制肘,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了蜀漢國內的派系鬥爭,使劉禪可以比較安穩的坐上了皇位。然對於當初他與諸葛亮「如魚得水」的和諧關係來說,這又是怎樣一種悲哀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