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楊修並非死於恃才放曠 而是死於不忠?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楊修並非死於恃才放曠 而是死於不忠?

楊修,何許人也?熟知三國的朋友想必對楊修都不陌生。楊修,字德祖,出自東漢名臣世家,其父楊彪,祖父楊賜,再往上數,楊秉,楊震皆為東漢時期的柱國名臣,堪稱東漢時期的政治奇跡。那為什麼傳到楊修這,這種政治奇跡就嘎然而止了呢?今天我們就來探一探其中原由。

關於楊修之死,史學界大多認定為死於恃才放曠。其實這個說法未免有些牽強,如果真認為楊修是恃財放曠而死,那很可能不是楊修死了,而是我們的政治智商已經死了。下面我們可以從正反兩面解析楊修死因,並給出符合倫理邏輯的死因:

死於「恃才放曠」?非也。楊修有才不假,據《後漢書》記載,此人才華橫溢,天賦異稟,詩詞歌賦無一不通,其才決不在被奉為集「建安文學」之大成者——曹植之下。楊修的才華,也得到了他的主子曹操的充分肯定。《世說新語》裡就描繪到,曹操也曾當面誇獎楊修,更以自歎不如表示讚美。當然,我們都知道,那只是曹操謙虛的說法。曹操這麼做,其實是體現他對人才的重視與尊重,一種惜才愛才的表現。那楊修的恃才放曠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後人議論最多的就在「猜字謎」,關於什麼,「合子謎」,「闊字謎」之類的故事,眾人皆知,我們就不展開來講了。但究其原因,這些所謂的猜字謎無非就是屢次挑戰了曹操忍耐的極限。

如果我們要這樣認為,那我們就徹底誤解曹孟德了,這樣也是對歷史人物的不尊重與不客觀。曹操對人才的愛遠超過了我們想像的極限。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的曹操不僅自己就是個傑出人才,而且他對廣納天下賢士的那種追求可謂是到了近乎瘋狂的境界。據《三國誌》記載,曹孟德在位時期,帳下的文臣武將永居三國之首。才華橫溢者,豈止楊修一人,諸如荀彧,郭嘉,徐庶,司馬懿這些之才都在楊修之上,而這些人都能被曹操所接受。這些人中,嚴格來講,比楊修恃才放曠有過之而不及者大有人在,然而這些人都會得到曹孟德的寬容。而且曹孟德不僅在於廣納人才,還精通人才派系的平衡,「紅袍綠袍」之爭就是個證明。他歷來主張對待人才,不偏不倚,天下英才要做到皆為我所用。赤壁之敗後,更是大發感慨,毫不掩飾地公開表達對人才的追憶:哀哉奉孝,惜哉奉孝!所以觀其孟德言行,絕不是那種心胸狹隘的主。顯然,楊修死於「恃才放曠」這一說法很難讓人信服。

死於不忠 ,參與子嗣之爭 就曹孟德來講,你下面的人恃才放曠,他還可以容忍,但你要是不忠,這就犯了歷代君王大忌,必死無疑,歷朝歷代皆如此。那何為不忠?不忠就是不忠於主公。為人臣者,忠字當頭,能力大小還是其次。特別是君王在位時的子嗣之爭,稍有政治頭腦的大臣都是唯恐避之而不及。他們最不願意捲入的就是子嗣奪位之爭。雖說帝王選繼位人,既是家事又是國事。為人臣者理當進言,但此等險棋只要是棋差一著,必會滿盤皆輸。輕則被罷官奪爵,重則滿門抄斬。所以歷代史書上因為此等事情而鋃鐺入獄的教訓是屢見不鮮。而楊修身為曹操之臣,不是在職時,為國事軍事獻計獻策,而是醉心於曹孟德的家事,更是選邊站隊,加入到子嗣之爭中。

這算是忠臣所幹的事嗎?曹操屢次旁敲側隱警誡楊修,可楊修就是不收手,這不是自投死路,是什麼?作為帝王選繼位人,為人臣者應該一致站在主公一邊,切莫參與到『准繼位人「之中去出謀劃策,這樣會嚴重干擾帝王的判斷,稍有偏差,選出一個昏君,這個歷史責任是誰也付不起的,不僅誤國誤民,還誤君,這豈是忠臣所為?楊修正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看似未雨綢繆,實則是為自己既得利益而「忙碌」。所以處死楊修是必定。俱往矣,自古不忠之臣,皆沒有好下場,楊修就是個鮮明的例子。

恃才放曠不要緊,只要你是忠心耿耿。切莫恃才放曠又不忠,步楊德祖後塵!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