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為什麼諸葛亮一死,木牛流馬立馬就被棄用?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我國古代誕生過許多先進的發明,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它們被運用於教育領域,傳播領域,戰爭領域以及航海領域,無不展現著古人傑出的創造力。
三國時期,除孫權劉備以及曹操之間的鬥爭以外,還有著更多令人們所關注的現象發生過。在一些史書中記載有關
「木牛流馬」的信息,這原本是諸葛亮所發明出的物品,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卻沒有人再使用。
為什麼諸葛亮一死,木牛流馬就被棄用?人們在考古時發現了其中原因。
說到諸葛亮,人們可能已經對他的種種計謀非常的熟悉,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獲,隔岸觀火等,他的很多計謀已經成為我們漢語中的成語,為人所津津樂道。對於諸葛亮和諸葛亮的這些計謀,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
對於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卻很少有人聞之。
首先,我們要瞭解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它們又分別運用於哪些領域。按照一些史書典籍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木牛流馬是兩樣東西。在一些電視劇裡,導演會把木牛流馬的道具設置成獨輪車,但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木牛流馬實際上不可能是獨輪車。畢竟,諸葛亮所處的是三國時期,但是早在諸葛亮之前就有人發明了獨輪車,這從一幅《董永侍父圖》中也可以看出,而這幅畫的誕生年代是東漢,比三國時期要早一些。除了這一幅畫,還有一些記錄之中也出現了木牛流馬的相關記錄。
木牛的載重量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所以行進也是非常的緩慢,不過,這始終只是人們根據史書的記載所作出的總結,沒有實物便無法得出最準確的結論,直到一個陶三輪馬車在四川省成都市出土後,人們才有了新的猜測。根據木牛流馬的相關記載來看,它應當具備一定的負重力,而且可以解決一些在山路上進行運輸產生的麻煩。這個四川出土的陶馬車,馬車上有扶手,可以大大方便人們去把握馬車的行進方向,馬車的前輪還有一個轉向裝置,如果遇到陸路崎嶇的地方,便可以有效的進行方向的扭轉。
而且,這兩個裝置相結合的時候,就產生了更強的優勢,那就是可以解決山路上馬車行徑但是轉彎困難的問題,如果在山路上轉彎不順暢,極有可能發生交通事故。綜合來看,這些都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所希望它具備的優點是一致的。不過,再結合一些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人們得出結論,木牛流馬是四輪的交通運輸工具,這還要比陶三輪馬車更為靈活一些,而且它還有一種可以使用人力進行運作的裝置,並且也具備一定的優點。也有專家推測,諸葛亮所發明的木牛很有可能蘊含著機械原理,所以他們也猜測,木牛應該是有五個車輪,其運行也和現代的三輪車類似。
不過,木牛似乎沒有派上太多的用途,就已經不再投入於戰事的廣泛使用之中。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時所使用的運輸工具就變為了流馬,而且,一些史書記錄之中對於流馬的相關記錄也是更為詳細一些。
關於流馬的零部件,和一些細小的裝置,在很多記錄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可見諸葛亮是對木牛進行升級,流馬才得以誕生。不過,那個年代的運輸工具使用的製造原材料,製作工藝都和現在無法相比,所以流馬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依然有限,諸葛亮在北伐時還是產生了糧草不足的問題。所以,在他第五次北伐發現流馬仍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把流馬也棄用了,在這之後,更無人使用木牛流馬這兩種交通運輸工具。
雖然諸葛亮的發明非常有意義,也確實使得木牛和流馬具備很高的使用價值,但是當它需要克服一些戰場上面產生的問題的時候,其弊端便彰顯了出來,也無法被人們所認可。
諸葛亮死後,木牛和流馬自然無人再用。
古時,人們面對崎嶇的山路,面對自然界裡的風風雨雨,都在努力的發明出一些新的用具去克服,足以看到他們的聰明與能力。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也正是這樣獨特的文化環境,讓一大批有識之士在歷史的軌跡中散發著奪目的光芒,讓他們的發明能夠在多年之後還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