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諫廢除禁酒令,孔融與簡雍所得到的結果為何截然相反 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勸諫廢除禁酒令,孔融與簡雍所得到的結果為何截然相反 呢

三國時期,戰亂不斷,如果再遇到天災,老百姓就會顆粒無收,出現嚴重的饑荒。為了應付饑荒,統治者們往往會下令禁酒,因為他們認為,釀酒太浪費糧食了。

曹操與劉備都曾下過禁酒令。面對禁酒令,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而在反對者當中,孔融和簡雍又最為典型,他們曾分別對曹操和劉備提出勸諫。有意思的是,孔融和簡雍勸諫的結果截然相反。為何會如此呢?

孔融,字文舉,山東曲阜人,是大聖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家學淵博,且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

不過,孔融自持有才氣,為人心高氣傲,喜歡抨議時政,且言辭激烈。故而東晉葛洪說:「孔融文學邈俗,而並不達治務。」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說,孔融「歲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清雅,可玩可誦,論事考實,難要悉行。」

建安年間,有一回天災,百姓出現饑荒,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對此十分頗有意見,寫文章嘲諷說:「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鐘,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

孔融勸諫曹操廢除禁酒令,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他的言辭,聽起來卻十分刺耳,令人很不舒服,難以接受。

曹操因此對孔融心生不滿,最終導致他下定決心讓人羅列罪名,將孔融殺掉。

無獨有偶,劉備在入主益州後,也遇到天災,百姓出現饑荒,於是他也下令禁止百姓釀私酒,並規定,凡是在家中搜出釀酒器具的,都按律問罪。

對此規定,簡雍與孔融一樣,也有意見。

簡雍,本姓耿,字憲和,涿郡人,年少時便與劉備相識,為人幽默,不拘小節,除了在諸葛亮面前,簡雍稍微收斂點,而在其他蜀漢眾人面前,簡雍都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獨佔一榻,臥姿對話,從不屈就於人,甚至在劉備面前,簡雍也時常盤腿而坐,不理劉備的威儀。簡雍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勸說益州牧劉璋投降劉備。

話說回來,簡雍對劉備的禁酒令有意見,便想找機會勸諫。一天,簡雍與劉備一同出遊,見路上有一對男女。簡雍靈機一動,覺得勸諫劉備的機會來了,就對劉備說:「他們正想苟合,為什麼不命人把他們抓起來?」

劉備聞言,十分詫異,問道:「你怎麼知道他們正想做那事呢?」簡雍說:「因為他們身上都帶著苟合的器官。」

劉備聽了,略一思索,不禁大笑,知道簡雍這是藉機勸諫自己,於是下令廢除「凡是在家中搜出釀酒器具的都按律問罪」的規定。

同樣是勸諫廢除禁酒令,孔融與簡雍之所以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結果,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劉備比曹操更加樂於納諫。曹操其實是一位十分樂於且善於納諫的人,比如他「奉迎天子」、堅持在官渡與袁紹決戰,都是聽從了荀彧的建議;實行屯田是採納了棗祗的建議;不拘一格用人才則是聽從了和洽的建議等等。

孔融與簡雍之所以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結果,主要原因是,他們勸諫的方式和說話的方式不同。

孔融勸諫曹操,採用的是直來直去的方式,話也說得十分犀利,甚至帶有嘲諷的意思。這樣的勸諫,不要說是曹操,換作其他人,恐怕也難以接受。

而簡雍勸諫劉備,則是採取比較委婉的方式,說話的方式也是以半開玩笑的方式進行,在輕鬆隨意的環境中,把勸諫的意思表達了出來。如此方式,比孔融的勸諫,就更加容易讓人接受了。

有人認為,世間最難辦到的兩件事是:一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勸諫,本質上將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很難。加之歷史的帝王們為了維護他們所謂的權威和尊嚴,往往強調「君無戲言」,帝王們說出口的話,或決定了的事情,即便是錯誤的,人們也很難加以勸諫。

所以,勸諫,不僅需要忠誠,也需要智慧。說話,不僅要讓人聽懂,也要讓人能夠接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