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魏的大將中,張遼最為聞名。一生征戰沙場,戰功卓著,威震八方。以張遼的戰績,最後封為征東大將軍,位列曹仁、夏侯淵、夏侯惇之下,在於曹魏的用人政策,宗親為上。其他將帥,雖有大功,很少有總督方面的權力。察張遼用兵經歷,選其幾件,就足顯其卓爾不凡。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
1、三軍可奪氣
漢獻帝劉協建安二十年,孫權率十萬大軍攻合肥。時曹操征漢中,留張遼、樂進、李典三將率七千人守合肥。留下一封信,告誡諸將說,敵軍來攻,張、李二將出擊,樂將軍守城。張遼說:「魏公遠征在外,等到救兵來,敵人已吃掉我們了。所以叫我們在敵軍沒有合圍前主動出擊,打掉敵人的銳氣。這樣再來守城,則大家安心,就不怕敵人。成敗在此一戰,大家不要猶豫了。」樂、李二將表示贊成。於是招募敢死隊八百人,殺牛犒勞大家。吃飽喝足,摩拳擦掌,準備戰鬥。
第二天天剛亮,張遼李典率八百人出戰。張遼披兩重鎧甲,手揮大戟,一馬當先,直殺進孫權軍中。一口氣砍倒幾十人,手斬兩名大將。大聲喝道:「張遼在此!」躍馬挺戟,直衝進吳軍營壘,殺到了孫權的大旗前面。孫權大驚失色,左右將士都慌成一團,簇擁著孫權登上一個小山,用長戟四面攔住。張遼大叫孫權下山來一戰。孫權不敢動,定睛細看,張遼所部人馬不多,急揮軍四面團團圍住曹軍。張遼全無懼色,左衝右突,擋者披靡。率手下十幾騎一下子衝出重圍。被孫吳軍圍在垓心的曹軍全大叫道:「將軍你丟棄我們嗎?」張遼返身又殺入重圍,率領圍中人馬,再次向外衝殺。吳軍無不心驚肉跳,看見張遼衝來,全部四散逃跑,軍馬無數,在張遼前面如同無物,眼睜睜看張遼率軍揚長而去。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著名將領
這一戰把孫吳軍打的銳氣全失,原來這守合肥的曹軍是這般兇猛的殺神。孫子兵法上說:三軍可以奪氣。張遼這一次主動出擊,把吳軍的士氣打掉了。吳軍圍合肥十來天,看看佔不到便宜,就全軍撤退。
撤退這一天,孫吳大軍開拔,孫權和呂蒙、甘寧、凌統等吳軍猛將留在逍遙津北面。張遼遠遠看見,率幾千軍馬,迅雷不及掩耳地殺向孫權。這一下打得東吳軍狼狽萬分,呂蒙甘寧等人拚命抵擋,才保住孫權飛馬躍過小津橋,逃得性命。吳將陳武陣亡,凌統、徐盛等重傷,徐盛的長矛也丟在亂軍之中。孫權逃得性命,從此記住了張遼的大名。東吳的百姓碰上夜哭的小孩,就說:「張遼來了!」小兒不敢再哭。據說日本人有句話叫遼來來,也是用來嚇住小兒夜啼,張遼威名遠播海外,不得了。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
2、不動如山
大將用兵,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動。合肥之戰,看出了張遼出擊時的兇猛果斷,有天崩地裂的氣勢。而其該守之時,以靜制動,一樣處理的沉穩大度,所謂不動如山。
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荊州,張遼要率軍進駐長社。出發前,夜裡,軍中有叛亂分子,乘夜色放火,大聲喧嘩,全軍都驚動,亂成一鍋粥。張遼分析:「只是這些傢伙想製造混亂,決不是一營的軍士都要造反。大家不要動。」傳下命令,所以沒有參加叛亂的人都坐在營裡,不要亂走動,不要亂吵鬧。張遼親自率幾十名親兵衛隊,站在大營的中央。大家見張將軍威嚴鎮定,從容不迫,全吃下一顆定心丸。全軍一安靜,叛亂分子就浮出水面了,只一會兒功夫,這些人全被逮捕,斬首。一場叛亂,就讓張遼以靜治動給平定了。這個大將風範,威嚴不可犯,沉著莊重,了不起。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
張遼膽大而心細。膽大則勇,心細則智。軍中突然發亂,不驚慌、不疑慮,不反者安坐,反者自然暴露。倉促之間,遭遇變亂,措施得當,處理合適,完全體現張遼的定力。成為後世許多軍事教材中的典型學習素材。
曹操征漢中張魯,前軍在夜裡誤入漢中軍張衛的營寨,張衛軍驚惶失措,張衛本人也沒了分寸,居然棄營而逃。曹軍就這麼佔領了敵軍的要塞,從而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漢中。這個張衛的處理手法,和張遼一比較,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是不是將帥之才,就在遇事時的心定程度,人亂我不亂。一片混亂之中,依舊抓的住事情的關鍵點,這才是高手。NBA比賽投最後一個壓哨球的人,都是隊伍中的關鍵先生,叫有顆大心臟。張遼的心臟,頂得住大風大浪。
▲昌豨(chāng-xī),男,是一名漢末徐州東海太守
3、曉之以情 動之以利
曹操早期有個部下叫昌豨,是個兩面派。降了曹操,又叛變,又投降,再叛變。建安六年,曹操派張遼、夏侯淵等猛將圍攻昌豨,打了幾個月,曹軍糧食供應不上,打算撤軍。張遼對夏侯淵說,「這幾天我在城外巡查,遠遠地看到昌豨一直盯著我看。射來的箭也稀稀拉拉。這一定是他有話要和我說,猶豫不決,所以沒用全力對付我軍。我想去說服他,曉之以情,動之以利。」於是讓人給昌豨送話說:「曹大人有令,要派張遼將軍和你說。」
昌豨果然下城來,在城邊單獨和張遼見面。張遼說:「曹公英明,現在開誠佈公地以德招納四方之士,先歸順的受大賞。」昌豨真的許諾歸降。張遼一看情況良好,趁熱打鐵,一個人直接到昌豨的老巢三公山,到昌豨家裡,和昌豨的家人都見面了。這下子反覆無常的昌豨高興的不得了,張遼真夠意思!全軍投降曹軍,自己跟著張遼去見曹操。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
曹操表揚了昌豨同學一番,賞賜後把他打發走。然後批評張遼:「你這樣做太冒險,不是一個大將軍該做的事。」這種孤膽英雄式的深入虎穴招法,曹操大不贊成。張遼抱歉道:「主公您的威望信譽聞名四海,我奉命前往,昌豨是不敢動我的。」這個大帽子算有依據,畢竟曹軍漸有王者之氣象,已是天下共知的常識。
張遼抓住了昌豨這個投機分子有奶就是娘的特點,一上來就以利益相誘惑,「先歸順的受大賞。」昌豨果然就投降。看人准而用法對,一下子解決問題。
三國著名將領中,張遼和關羽惺惺相惜,倆人分屬曹、劉不同陣營,卻公私分明,肝膽相照。關羽早年曾在曹操手下效力,曹操派張遼去問關羽的去留問題。關羽明確表態,自己受劉備大恩,發誓言共同生死,絕對不會背叛劉備。但一定要報答後曹操的恩德後再去追隨劉備。
張遼擔心把實話告訴曹操,曹操會不會殺掉關羽。思考再三,說:「曹公,是君父;關羽,是朋友。」還是把事實講給曹操聽。曹操歎張遼的忠誠,也讚賞關羽來去分明,光明磊落的大丈夫行為。最後放關羽一馬,讓他回歸劉備隊伍。
▲唐肅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
張遼處理這件事,識大體,明輕重。成為後人在處理公私相矛盾時的典範方法。這也是關羽看重張遼的一個原因。古人有說,唯大將不懼大將,唯大將能知大將。這就像高手對弈,下出妙招,相視一笑,莫逆於心。
曹魏多大將,後人多推崇張遼為第一人。唐肅宗時,追封周朝姜太公為武成王。以歷代的著名將領六十四位配享姜太公。三國入選的將軍:蜀漢諸葛亮、關羽、張飛三人;東吳周瑜、呂蒙、陸遜、陸抗四人;曹魏兩人,張遼和鄧艾。
曹魏將軍中,張遼智勇雙全,而又能顧全大局。實為不可多得之大將之才。一生征戰沙場,立功無數。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寫到:
唬殺江南眾小兒,張遼名字透深閨;
才聞乳母低聲說,夜靜更闌不敢啼。
在整部小說,抬高劉備,壓低曹操的大背景下,還是不得不承認張遼的英勇無敵。張將軍的戰績威名,足以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