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三國之人,對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肯定感興趣,作為能和諸葛亮一較高下的司馬懿,緣何一味退讓,永遠是防守?如果諸葛亮在多活二十年,相信司馬懿也是這樣應對。然而司馬懿真的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嗎?司馬懿的戰術作風真的是被動防守嗎?這背後是否有司馬懿其他的考量?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歷史上認為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剋星。因為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馬懿,採用離間計使司馬懿失去兵權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後,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持良久,始終也不能獲勝。他們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對方。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駐紮五丈原,司馬懿深知自己的韜略不如諸葛亮而採取拖延戰術久不出兵。諸葛亮派人向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裝,並遞信說:「你如果不敢出戰,便應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恥之心還沒有泯滅,還有點兒男子氣概,便立即退回衣服,定期作戰。」司馬懿的左右看後,非常氣憤,紛紛請戰,但司馬懿卻堅守不戰。
可以這麼說,司馬懿幾乎靠拖得諸葛亮病死,最終才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司馬懿好像一開始就沒想過能戰勝諸葛亮,一味退讓,永遠是防守,如果諸葛亮在多活二十年,相信司馬懿也是這樣應對。然而司馬懿真的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嗎?司馬懿的戰術作風真的是被動防守嗎?
看司馬懿擒孟達,不待聖旨,不出十日。其時機把握之準,行動之迅速,令人歎為觀止。其後一次的遼東叛亂,叛軍起兵十五萬。當時相隔四千里地,魏軍兵少路遠,司馬懿竟然能夠做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休息六十日」,僅以四萬兵力,一年破敵。其攻擊之強,戰術之主動,與對峙蜀軍時判若兩人。
司馬懿為何前後判如兩人?
拋開司馬懿能力不如諸葛亮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司馬懿一直飽受曹氏宗親的猜忌。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馬懿曾被離間下野。諸葛亮死後,司馬懿還要靠詐病欺瞞魏國的君主,讓魏君以為自己不會造成威脅。而曹魏必須重用司馬懿的前提是諸葛亮這個人必須存在,曹操臨死前曾對曹丕說「既要防著司馬懿,但為了對付諸葛亮又要使用他。」
於是司馬懿採用了維持現狀的平衡戰略。一方面防止諸葛亮獲得大的優勢,對魏國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脅,另一方面又不擊潰諸葛亮,還要保持諸葛亮的攻擊力。這樣司馬懿就能掌握曹魏的軍權,為奪取曹魏江山打下基礎。
也許在空城計的那個時候,諸葛亮也許是看破了這一點,才大膽用計的吧。遙想當年,司馬懿怔怔地看著城頭上故作悠閒狀彈琴的諸葛亮,心裡長長的歎了口氣,「也罷,我注定要成就你諸葛亮的神話。」
「回軍!」一聲令下。轉過頭來,是深深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