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失敗後,為何諸葛亮還要繼續北伐?他有什麼目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為何諸葛亮還要繼續北伐?他有什麼目的?

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了蜀漢政權實質上的一把手。在諸葛亮的領導下,蜀國進行了數年時間的休養生息,綜合國力恢復到了夷陵之戰前的整體水平。諸葛亮一直沒忘效忠漢室,發揚蜀漢的職責,在國家實力恢復後,他開始了北伐之路。

諸葛亮的北伐之路主要是從魏國的西南方向出兵,與吳國政權協同進攻。雖然諸葛亮的算盤打得很好,然而在我們兩千年後的現代人眼中,蜀漢伐魏等於以卵擊石,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大,想要克復中原實在太過困難。

當年劉備作為留著漢室血脈的宗室子弟,他的政治主張和起兵時所喊出的口號自然是匡扶漢室政權,撫慰黎民百姓。然而劉備身邊圍繞的其他創業夥伴可未必有那麼忠於漢室,他們有許多都是被劉備的仁德、名號以及個人魅力所吸引而追隨在他的身邊。

漢朝自桓帝、靈帝以來,朝廷經過了黃巾起義、十常侍亂政、董卓擅權等一系列事件,漢朝的威信早就像風中的殘燭一樣疲弱;而像劉關張這樣一心想要興復漢室的人終究只是少數,大部分都是像袁術這樣的投機分子。

劉備的身邊雖然有像關羽、趙雲這樣的英雄豪傑,但也不乏糜芳、傅士仁之類的臨陣倒戈之輩。再加上蜀漢前期人才損耗太大,我們所熟知的關羽、張飛、黃蓋等等,全部都已經去世,可以說北伐之路除了諸葛亮的滿腔熱血外,不論是將領實力還是國家實力,都不可能跟曹魏相媲美。

既然實力相差如此懸殊,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能不知道嗎?那他為何還一力主張北伐呢?這還得從一開始說起。當初劉備流落到了新野,聽說隆中有一名號為「臥龍」的名士在附近隱居,求賢若渴的劉備遍幾次登門拜訪,終於請來了諸葛亮為自己出謀劃策。

而諸葛亮在遇到劉備的前半輩子都在幹嘛呢?諸葛亮是琅琊郡的名門望族子弟,但他幼時父母便雙雙過世,跟著叔父諸葛玄四處流浪並投靠到了荊州劉表的門下。後來諸葛玄死後,他便在一直待在隆中,種田、吟詩,與徐庶等三五好友不定期小聚。

可以說這時候的諸葛亮有一腔熱血,但天底下卻沒有人能夠賞識他的才幹,心裡頗有擇主之臣,卻不遇明主的鬱悶感。畢竟當時諸葛亮只是個27歲的年輕人,此前又沒有任何政績來證明他的實力,相信無論是誰都不會無條件的重用一個毫無資歷卻又心比天高的年輕人。

但劉備卻不一樣,他是真的認可並欣賞諸葛亮的才能,他毫無保留的對諸葛亮坦誠相待,並將諸葛亮委以重任。千里馬能夠遇到這樣的伯樂賞識,諸葛亮自然是從此對劉備死心塌地。就算劉備並不打算興復漢室,而是另外成立一個政權,相信諸葛亮同樣也會鼎力相助。

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所留下的文章《出師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給劉禪寫下了「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這樣的肺腑之言。諸葛亮感激先帝劉備曾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要傾盡全力去報答劉禪。

很多人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認為當時諸葛亮北伐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實際上諸葛亮是一個實幹家,不可能為了不切實際的目的而盲目消耗蜀國兵力,諸葛亮北伐前期的戰略目標乃是拿下隴西、涼州進行長期經營,一舉擴大蜀國的基本盤。

同時曹魏的北面面臨著少數民族的侵襲,東北方向又有公孫淵勢力虎視眈眈,南方的孫權也摩拳擦掌隨時準備從魏國身上咬下一塊肉,這樣的局面就算不能成功拿下隴西、涼州,也能迫使魏國派兵回防,大幅度消耗魏國的國力。

其實要看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還可以從一個人身上看出,那個人就是魏延。魏延當初提出建議說可以走子午道,但事實證明這條道當初曹真已經走過,實在是行不通,諸葛亮在臨終前下令要除掉魏延,就是為了讓魏延不可兵行險招,這樣會徹底拖垮蜀國。

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後諸葛亮就明白了蜀漢跟曹魏的差距,可以說之後的北伐不過是他想要去消耗曹魏的能力,如果蜀漢跟曹魏共同消耗,那麼曹魏就會掂量之後是否還要攻蜀,畢竟還有個孫吳在旁邊呢。

諸葛亮的算盤可以說打得挺不錯,他北伐的目的並非匡扶漢室,而是通過北伐放緩了曹魏攻蜀的步伐,在之後曹魏一直沒拿蜀漢開刀,如果這個時候蜀漢抓緊時間修生養息並且培養將領,並非沒有勝算,可惜諸葛亮一去世,蜀漢更沒有撐得起檯面的人,白白浪費了諸葛亮的這一番苦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