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是為王侯將相出生,從小耳濡目染政治軍事謀略,且自幼隨兄長外出作戰甚是增長經歷,且自幼機智聰穎,膽略超群,性格豁達常蓄養門客,甚有計謀。
孫權最後成為江東帝國的建立者,憑藉著深遠的政治謀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其部下周瑜對孫權的評價為「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孫權得以建立帝業除了是仗著父兄為其奠定的江東基業,還有憑藉著他自己的文韜武略和韜光養晦的遠見,善用能人,用於納諫的精明之策方成為英雄之主。
孫權是為「不能與天下爭衡,善於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以上對孫權的評價來自其兄長孫策,而事實證明孫策所言甚是,孫權為王侯將相子弟,雖自幼聰穎隨兄征戰,但終抵不過其兄長的勇猛之才。且孫權也深知自己在作戰方面的軍事能力並不是很好,但他卻能很好的任用賢人,使他們各盡其職,在正確的位置發揮有效的作用,這便是孫權的最大的遠見和機智之處。
孫權貴為雄主、一方霸主,但卻能很好的採納群臣建議,在多次戰役中,聽取將領和謀士參謀的決策,很好的化解了危機,這也離不開孫權的膽識過人和果斷的性格特點。
孫權稱帝
東漢末年戰火紛紛不斷,出現群雄割據的亂局,各地諸侯無不殫精竭慮,圖謀瓜分天下,平定中原。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主見形成春秋時期三國鼎立的局面,孫權正是東吳的開國皇帝,這場血腥權力之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孫權字仲謀,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傳說其母夢日月誕權、策,從側面反映出世人對孫權的敬佩景仰之情。孫權在其兄孫策遇刺身亡後,獨挑大樑,掌控江東基業,不負眾望,成為一方霸主。孫權很信任孫策的摯友周瑜,並委以重用,在用人上展現了獨到的眼光,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另一方面孫權深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道,聯合劉備赤壁之戰大勝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周瑜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後人有詩志「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宮深鎖二喬」,用假想的方式來記錄當年赤壁之戰的艱險與精彩,為後人津津樂道。在大挫曹操之勢後,假意與劉備交好,其後出其不備襲取荊州,大獲全勝,成功江東拓展版圖,給了劉備當頭一棒。
兩次勝利不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便大大挫傷了雙方敵人的勢力,並從中得到極大的好處。憑借過人的智慧與膽識孫權一步步積攢自己的實力,並成功地登基為吳國開元皇帝。
孫權的謀士參謀
孫權的兄長孫策在逝世前曾交代孫權「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可見孫權謀士參謀中,張昭是為擅長處理朝政之事,在朝堂之內頗有謀略,而周瑜十分善戰,在軍事作戰方面頗有遠見。
且說周瑜與孫權兄長孫策為出生入死的兄弟,自幼與其交好,後曾助孫策平掃江東還贈與錢財支助孫策成就事業。時逢袁術欣賞周瑜賢能之才便攬之,周瑜見袁術難成大事便設計離去,後與孫策共闖天下。
在孫策手下為其出生入死,共打下這江東基業,深得孫策信任,後孫策逝世囑咐其輔佐孫權,為孫權征戰沙場,保衛江東。頗有遠見的周瑜勸阻孫權送人質予曹操,且在赤壁之戰中預見曹軍劣勢,指揮大軍,擊敗曹軍,後又建議孫權出兵征討蜀地等謀略,得以使孫權建立東吳帝業。周瑜一生百戰百勝,驍勇無敵,但英年早逝,享年36歲。
張昭甚為孝廉有才識,他早年因避亂而被孫策賞識,任為謀士參謀,後於孫策逝世囑咐其輔佐孫權,而孫權得張昭謀略順利穩定軍心和士氣。張昭為人十分直率,遂其常直減於孫權,曾一度因違背孫權意見而被禁止上朝,後張昭在孫權即位後委以輔吳將軍,晚年因病退休,享年80歲。
孫權因廣納賢士,十分重視人才任用,其手下謀士參謀眾多,還有魯肅、陸遜、呂蒙、闞澤等都是孫權建立帝國的輔助者。